英语原文共 9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继承和创新
摘要:
在大型项目的生命周期中,运营阶段持续时间最长,成本最高,对项目有实质性的好处。在整个阶段,能源、材料和人力资源可能会花费很多。有效控制此类成本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降低项目管理中的组织协作成本,如何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支持不同领域、组织和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在项目运营阶段,项目业主、合作伙伴和客户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机场管理信息化的案例,探讨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继承与创新。通过对机场信息化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说明机场信息化是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的创新。
关键词:
工程管理、信息化、组织间关系、管理创新、资源共享
1、介绍
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基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继承与创新。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有助于项目各方通过信息共享实现高效沟通和协作。何(2013)将工程管理的核心思想概括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协同创新,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第4页)。朱(2008)提到“工程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的一个领域,也是工程管理的一种工具(第32页)。孙、刘(2012)认识到“没有相关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就无法实现”(第2页)。
从继承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基于相同的技术模型,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利用它们的每一个优点,并向它们学习,以在共同的规划实施框架的基础上实现具体的应用。在技术实现方面,这两种信息化解决了不同的课题,实现的方式也不同,但最终都用相似的方法和应用模式解决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问题。此外,一个项目总是涉及各种各样的企业,所以广泛的工程管理信息化还包括各种各样相关的组织的信息化比如施工企业和运营企业的信息化。这也是两种信息化的联系和继承。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 信息化更注重自身的信息化和强调自身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其内部平台的实现过程主要是针对操作和控制。然而,工程管理信息化更侧重于多个组织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相关业务流程的集成。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工程管理信息化更注重利用外部公共基础设施,其跨组织平台的实施过程主要强调协作和共享。它是典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应用。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首要原则是优化项目的生命周期,而不是 阶段的优化,尤其是不是建设 阶段。刘、孙(2011)提出“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规划属于跨组织规划,应充分考虑协同和考虑项目不同阶段、领域、组织和部门的沟通”(第4页)。
企业信息化或单一组织信息化侧重于内部规划。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其主要特征是考虑组织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呈现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进行外部规划。信息化过程应该采取全面的观点,充分调查和分析所有项目利益相关者。通过这样做,它可以深入了解各方的需求并调查可用资源。信息化是基于所有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可用资源来规划实施过程,而不仅仅是基于单个组织的资源实现。在理论和方法上,内部规划和外部规划是相互联系的,但从资源的角度来看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组织内部沟通和控制,而后者更注重组织间关系和匹配。
2、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组织间匹配
信息化贯穿于特定的产品生命周期,从展示、设计、施工、运营到报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参与者,面临不同的主要矛盾。孙(2012)认识到,“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组织战略因持有不同利益的每个参与者而不同,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和理解也不同,因此在工程管理中会出现不匹配现象”(第28页)。
2.1问题陈述
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组织策略因持有不同兴趣和管理理念的每个参与者而异。以项目运营组织和项目施工组织为例。这两种类型的组织随着当前工程管理方法、多项目管理方法、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和界面管理的使用而变化。他们对管理元素也有不同的定义。项目运营组织主要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根据项目管理协会(PMI)的定义,项目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项目,要求协调管理以获得单个项目无法获得的利益。项目管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通常控制和协调许多项目。
然而,项目施工组织主要采用项目组合管理。项目管理协会对项目组合管理的定义是在可用资源和企业战略计划的指导下选择和支持许多项目或项目投资。项目组合管理通过评估、选择、组合和优化项目,确保项目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实现业务收入的最大化。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项目运营组织来说,其管理目标是如何保证单个项目项目参与者的有效协作,在时间、质量和数量上完成项目目标。对于项目施工组织来说,应合理有效地从其涉及的众多项目中配置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生命周期管理来说,项目运营组织的定义是一个实体项目从设计、施工、运营到报废的全过程,而项目施工组织的定义是所涉及项目计划的合同周期。
就界面管理而言,项目运营组织不仅关注所有项目参与者的界面管理,还关注不同项目阶段过渡的界面管理时机。项目施工组织注重作业组织与其他相关组织之间的接口协调管理,以及内部组织在不同项目之间的协调管理和资源共享。
2.2组织间匹配
组织间匹配研究有助于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实施过程强调每个组织和有组织的业务和信息系统之间更高程度的匹配。更高程度的财务兼容性对应于维持组织间关系的更高成本和对项目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些因素影响着每一方的组织绩效。孙、刘(2013)指出“如何识别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匹配要素,有效消除组织间的不匹配现象,如何分析和评价组织间的匹配程度;如何规划合理的工程管理组织架构,避免大部分不匹配现象?所有这些关键点和问题都应该在信息化过程中得到关注和解决”(第294页)。
工程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必要条件。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技术解决方案已经成熟。成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所有项目的需求。在项目生命周期中,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是由非技术因素引起的管理问题。这些管理问题中的大多数可归因于不同领域和单位的匹配问题。对于工程管理信息化,匹配问题扩展到多个组织、部门和项目之间的相互调整和匹配。
3、工程运营管理信息化——以机场行业为例
在工程管理的生命周期中,项目运行管理需要最长的时间周期 占最大成本比率(约80%)。项目运营期,即公共服务期,具有巨大的环境影响,并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对项目运营期的信息化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意义显而易见。通过机场管理信息化的案例,对项目运营阶段的信息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中国民航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中国机场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十一五”期间,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改建扩建机场53个,总投资681.98亿元。根据中国民航总局的规划,到2015年,全国运输机场总数将超过230个,覆盖94%的经济总量、83%的人口和81%的县级行政单位。
在2010年全球商务旅客吞吐量排名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分别位居第二、第十一、第十九和第二十位。在2010年由服务质量和旅客满意度组成的机场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中,香港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分别位列第三、第五、第六和第十八位。当大型机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时,中小型机场也呈现出广泛的生命力。
自2001年起,中国民航各机场相继改用本地化管理。机场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经济生活,成为当地发展、解决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项目。与此同时,机场行业的内部重组也在不断进行。原有的单一、集中管理,形成了分散、专业化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机场概念的演变
人们对机场概念的理解在不断变化。“机场”一词在传统意义上被定义为一片平坦的土地,飞机可以在这里起飞、降落和滑行,旁边还有建筑物和设施。其功能是向飞机、乘客和货主提供相关服务。从这个描述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机场只有单一的航空运输功能。其运营模式和业务流程设置以基础航空服务为中心。
随着机场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日益增强,人们对机场有了新的认识。正如机场协会(机场理事会国际,ACI)的相关报告中所描述的,机场对其周围的社区是有价值的,它能够帮助社区开发新的经济潜力,以确保稳定的增长,并能够支持其长期发展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现代机场与其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机场与当地城市和地区以及相关产业在促进和共同繁荣方面相互协调发展。
现代机场管理模式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业务、管理和技术的不断变化的影响,如图1所示。
在业务方面,非航空服务的增加导致机场运营管理日益复杂。机场商业模式正逐步从自营向专业化转变。
在行政管理方面,由于非传统业务的增加和外包的加强,机场运营模式也从集中管理向分散管理转变,更加依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合作。
在技术方面,孙和赖(2012)认识到“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机场的各种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单机运营已发展成为一体化和网络化的运营”(第55页)。
机场信息化是项目生命周期中项目运营管理阶段信息化的典型案例。其实施过程不同于传统的资源整合理念,是信息共享手段的创新。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也是机场运营模式改革的过程。随着运营管理模式的改变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提升机场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扩大资源的功能,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信息化过程不仅是技术的更新,也是相关管理理念、业务线、合作模式等的创新。
3.2集交通、商业和信息功能于一体的机场多平台运营模式
在传统意义上,“机场”只是作为航空运输的平台而存在。其功能单一是造成机场资源服务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现代机场通过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和可能性,可以发挥更多的功能,在日常社会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孙、郭(2011)认识到“在综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和虚拟资源,将机场功能扩展为综合交通运输平台、商业平台和服务平台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p.2395)。
作为运输平台,其功能主要是优化和扩展物流。其运输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航空运输平台,而是一个多功能的运输平台,充分利用邮件设施和运输,形成集航空、铁路、公路、船舶等多种模式于一体的标准运输枢纽。
作为一个商业平台,它的功能主要是优化和扩展资金流。在商务运作上,机场可以结合自身和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衍生电子商务和投资等新功能,成为集交易、购物和交易等为一体的商务平台。基于扩展非航空业务。
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功能集中于信息流的优化和扩展。通过优化整合,机场可以成为集信息采集、传输、交流和创新于一体的信息平台。航站楼、呼叫中心和官方网站不仅是机场业务运营的信息平台,也是乘客、周边地区、行业和合作伙伴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
现代机场的各种功能是综合服务平台、综合物理设施平台和信息技术平台。同时其功能平台也是资源整合的平台。资源利用范围和深度的扩大以及服务效率的提升,加速了运营管理的创新。它还使现代机场在功能和形式上超越了传统机场,提供畅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4、基于合作伙伴和客户分析的机场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
机场信息化的实施是对传统机场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全面系统工程和改革。刘、孙(2010)提出“除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外,机场信息化可概括为运营管理、合作伙伴协作、公共服务和集成创新四个方面”(第2页)。其中运营管理体现在对现有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改进上;合作伙伴协作加强了机场相关组织之间的合作效率;公共服务体现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集成创新是基于各种资源充分集成的业务扩展。这些都是信息化应用对机场运营管理模式的冲击,是信息化过程中的特别关注和积极响应。
机场信息化是在定义机场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机场运营伙伴、客户和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有效规划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信息化的实施应考虑更广泛的机场概念,如所示 图3 .
机场信息化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应用过程,也是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可用资源的过程。孙和郭(2011b)归纳了三个实施过程:“一是提高单一资源的服务效率;二是提升相关资源的“短处”能力;第三是优化和配置相关的资源组合”(第2391页)。
4.1充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益
目前,机场的大部分设施都处于较低的服务效率之下,例如,机场的购物中心和餐厅是根据每天的高峰乘客设计的,而他们在非繁忙时段是空闲的。吸引更多的客户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稀释航空运输的固定成本,提高边际收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丰富机场相关服务设施,鼓励更多顾客消费;进一步开发更多的客源,吸引非飞行客户,如亲友见面或送走乘客;供应各种商品,增加娱乐,吸引顾客到机场消费。此外,机场工作人员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包括机场管理部门、合作伙伴和政府机构的各类人员;扩展机场商业的方法,如网上购物等。机场的物流和资金流可以大大优化,事半功倍。这些都可以通过扩展机场功能和有效整合虚拟资源来实现。同时也是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4.2“缺点”补充与综合能力强化
机场是由跑道和航站楼等各种基础设施组成的大型项目。不同的设施在设计和建造时有不同的难度、投资和要求。有些是一次完成的,而有些是逐步构建的。例如,机场跑道应立即完工,而航站楼应根据乘客数量的增加分阶段建造。一般来说,一条跑道每年的载客量为2000万人,而标准航站楼的设计载客量为每年300-600万人。根据“桶效应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4105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