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传统农业村落的文化景观变 ——以山东省前寨村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19 15:33:41

英语原文共 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中国地理科学.SCI.200818(4)308-315

DOI:10.1007/s11769-008-0308-x

www.springerlink.com

中国北方传统农业村落的文化景观变

——以山东省前寨村为例

摘要:农业村是我国重要的农村类型,其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和机制与工业化村庄不同。本文以山东省曲阜市前寨村为例,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前寨村聚落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机械扩张、扩张与空心化、再中心化。居民住宅的景观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四合院住宅、单层住宅和多层住宅。其土地利用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环状分层、碎片化与集约化利用、集约化与粗放化利用。可以看出,农业村文化景观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农村人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这些变化受到城乡关系变化、国家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计划生育和土地制度改革以及政府政策变化的影响。未来中国农业村住宅的现代化、生态化、个性化将逐步发展。聚落的重新集约化和规模化、可持续、集约的土地利用很可能是中国农业村落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业村;农村文化景观;景观演变;可持续发展;前寨村;山东省;中国

1 简介

文化地理学的五大主题之一是文化景观(Tang,2000;Wang et al.,2000)。景观地理学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Larkin and Peters,1983;Sauer,1925)。文化景观的演变是解读某一地区人口、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的重要角度。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需要在不同的尺度和区域上研究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和机制。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农村文化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方农村文化景观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已经在许多文献中讨论过(Li,2007;Zhang,1999)。相比较而言,我国对农业村落文化景观演变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文献侧重于中尺度地区聚落的演变(Yin and Chen,1995;Li and Chen,1994;Feng and Chen,2003;Cheng et al.,2001)。当前,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等国家乡村偏向战略将加速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本文试图通过对山东省前寨村的个案研究找出一些规律,以期为农村文化景观的建设和保护提供一些建议。

Jin et al.指出农村文化景观表现为主体聚落和土地利用(1988;Jin et al.,1990)。Lipsky(1995)认为,土地利用和聚落的变化只能反映宏观尺度上的景观演变,微观尺度上景观的空间排列、形态、质量、连通性及其相互作用对景观演化更为重要。Liu and Jin(1999)认为农村文化景观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新的经济因素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会改变它。农村文化景观是由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农村的自然环境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和被动的。因此,乡村文化景观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进行改造的。Isable(2001)提出,传统文化的传承、稳定的政治形势、市场发展、社会结构、人口密度和农业技术是农村文化景观演变的主要人文因素。

本文通过以山东省前寨村为例,对文化景观的演变进行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的文化景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民居景观、民居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试图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华北农村文化景观的影响。

2 研究区域和数据

本文选择以山东省曲阜市前寨村为个案来研究华北传统农业村落的文化景观演变,是因为山东省曲阜市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在华北农村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山东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2006年底占53.9%),农村幅员辽阔(耕地面积1.126times;1012亩(1亩=0.067公顷),截至2006年底占全国6.16%)。曲阜市是中国北方传统农业文化中儒家文化的摇篮,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导向的城市。到目前为止,曲阜市的第二产业发展较慢,工业总产值在山东省21个县级城市排第16位。2006年,曲阜市农村就业人数为287550人,但是城镇职工人数仅为50320人。前寨村位于曲阜市郊区(距市中心25公里),位置处于一个小冲积平原上,村域内有一条河流流经,所以农田肥沃。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季干旱频繁,农作物一年两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原因限制,至今还没有发展农村工业。

本文的第一位作者出生在这个村庄,并亲身经历了其文化景观的演变。本文的社会经济数据是由该村的会计提供的。其他来自作者在2007年对50户家庭的观察和采访。

这50个样本占前寨村所有家庭的11.1%。在50户家庭中,有5户家中男性劳动力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并且长期从事农业,家庭平均年收入相对较高(人均收入在4500元以上);近5年有40户家庭在城市打工,工资占家庭总收入的30%以上;有5户识字率低,主要以务农为主,家庭平均年收入相对较低(人均3000元以下)。在样本家庭中,有8户家庭中有高中或大学学生,他们的家庭支出主要用于教育。

访谈的内容包括家庭收入和支出、种植农作物类型、各种植类型的投入和产出、农田面积和位置、生产方式、新房建设的原因和爱好、房屋搬迁的原因和地点、收入来源等。

3 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与机制

3.1 聚落

这里的聚落是指房屋的聚集。房屋数量和位置的变化是由居民的住房需求和区位选择决定的。前寨村的聚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机械扩张、扩张与空心化、再中心化。

20世纪8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生育高峰时出生的村民大多已到了结婚生育的年龄。这使得总人口和家庭户数快速增长(表1),因此扩大住房空间的需求很强。另一方面,1982年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迅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他们的住房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聚落的外围建造了许多新的房屋,这使得聚落在20世纪80年代以机械的方式向外扩张(图1a)。

表1 前寨村社会经济形势变化(1978-2007)

1978

1980

1990

2000

2007

总人口

1555

1600

1901

1723

1675

全家

360

368

465

457

449

平均年收入

145

150

1520

2100

3500

每人(元)

农田(亩)

2710

2690

2589

2543

2540

注:1亩=0.067公顷

20世纪90年代,由于有效的计划生育和养育孩子的成本上升,大多数村民的过度生育意愿减弱,新生儿增长率变得非常低。前寨村的总人口在1990年达到了高峰。自1991年以后,其总人口一直呈负增长。在这十年中,住房欲望的动机已经从主要满足基本需求转变为主要满足人均居住面积和居住条件等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在这一时期,将住房搬到村外是基于不同住房地点之间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就房屋搬迁的好处而言,位于居民区外围的新房屋更大,并且与原本的房屋相比视野更好。在住房搬迁的成本方面,Cheng et al.(2001)提出低建设成本、低搬迁成本和低土地成本是住宅搬迁的主要因素。低建设成本意味着单层住宅比具有相同建筑结构和技术能力的多层住宅更便宜。低搬迁成本意味着由于居民点规模有限的缘故,运输、供水、教育和居民点搬迁时邻里交往较少。低土地成本意味着农民可以消费更多的住房空间,而不会因收入增加而减少其他商品的消费。在这一时期,低成本因素对居民住房迁移的影响基本相同。另外,人民公社解体后,村镇管理弱化,使得宅基地审批变得不那么严格。村庄的聚落以一种蔓延的方式扩张,因此它的内部空间在20世纪90年代呈现空心化(图1b)。此外,农业结构的升级和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些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粮食利润的下降,许多农民开始将粮田转化为果园用地。然后用于看守的房子出现在每个果园。同时,随着年轻人改变了家庭观念,家族聚落从家族集群的大家庭转变为由核心成员组成的小家庭,他们的父母不得不把用于看守果园的房子看做常年居住的房子。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使得大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农业利润的减少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得许多农民倾向于在城市寻找季节性工作,而不是以农业为生。同时,由于许多限制因素,农民工的子女无法在城市居住。为了照顾他们,他们的祖父母不得不放弃居住在看守果园的房子里。这样这类房子的数量就大大减少了。另一方面,随着非农收入的快速增长,该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主干道、自来水管道和有线电视网络。商业和服务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些设施倾向于集中布局在主要街道上。因此,内部聚落的生活便利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多层住宅相比,单层住宅的节省成本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居住地点的偏好已经从靠近农地(方便农业活动)转变为靠近主要街道(方便生活)。许多村民在他们的旧址上建造了新的双层房屋,尤其是在主要街道附近。因此,在本世纪初这个村庄出现了聚落的再中心化(图1c)。

图1 前寨村各时期聚落结构演变示意图

3.2 居民住宅

当人们建造自己的房子时会表现出偏好和个性(图2)。农民在自己的房子里处理关于财产、收成、工具、牲畜和家庭的事务,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建造日常使用的房子(Albert,1952)。因此,住宅的格局、风格和外观可以强烈地代表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初,前寨村里的大多数房屋都是砖木结构,耐用年限为40年。所以房屋的更新、风格的改变和改造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村民的住房需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家庭收入的变化的结果。

前寨村的房屋是传统的四合院房屋,其样式和风格符合80年代建筑的地缘征兆(图2a)(Yu,1998)。

图2 前寨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民居

从整体上看,庭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入口门位于其东南部,主要房间位于其北侧,向南开放,侧翼房间位于其西侧和东侧,倒置房屋位于其南侧并向北开放,厕所和污水池位于其西南部。在大门对面设置屏风墙,使庭院内的活动不被外界的视线所探视,在院子里加以预示好运的点缀。中央房间通常有三个,分别是餐厅、客厅和厨房。中央房间的两边都是卧室,卧室的门只向中央房间打开。东翼的房间是谷仓和厨房。在一个大家庭里,谷仓被当做成卧室或者窝棚。西翼的房间通常是棚屋或茅草屋,用来饲养家畜如牛、马和猪。建筑材料和庭院格局根据家庭经济能力而略有不同(例如茅草屋和三角形房屋)。前寨村的房屋大门大多朝南开,其次是东门,再次是西门,没有一扇门是朝北开的。实际上,入口门的方向偏好也影响了道路模式。例如,东西向的公路网较为密集,支路较多,相反,南北向的公路网稀疏,干线较多。

20世纪80年代末,新房中的灰色砖瓦被红色砖瓦所取代。相应地,新房子的外观也发生了变化。然而,除了主屋稍微宽一些外,房子的样式和风格都和以前一样,屋顶仍然是双坡的。总体而言,虽然家庭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村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不大。因此,那十年的房屋景观只在外观上发生了变化。对房子的每个“地方”的安排没有改变。对于农民来说,房子仍然是一种工作工具,而不是生活空间。

20世纪90年代,随着住房需求的更新,村民们倾向于加宽房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牲畜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不如以前。导致饲养牲畜的窝棚越来越少。同时,粮食市场的开放也带来了粮食储备的下降。在这十年中,房屋的样式和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格局的变化包括主屋的加宽(从4-5米增加到7-8米),天篷的消失,厨房和谷仓的重新布置(从东翼房间移到主屋)。然而大多数房屋在庭院的侧翼仍然有小厨房,因为柴火仍然是农民夏季的主要燃料(图2b)。屋门与屏风墙之间的距离变大,便于农业机械的存放。

民居风格最主要的变化是将传统的主房双坡屋面改为截形屋面(图3a,b)。这正是导致打谷场的消失的主要原因。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打谷场失去了他们的作用。但是打谷场的消失给玉米晾晒带来了不便。很多家庭在截断的屋顶上加建阳台,以便晾晒玉米。此外,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变化,收入的增加,促进了集约型住宅的建设。事实上,在这一时期,仍然有许多双坡屋顶的老房子,这些房子通常属于有高中生或大学生的家庭。一方面,这种家庭负担不起建造新房的费用;另一方面,这种家庭对新房的需求很低,因为他们的孩子不会回到农村。所以他们铺设了他们的泥土庭院,以便晾晒玉米。该地区住房的演变深刻地反映了农业生产方式、农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10511],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