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地域特色——以临安县指南村为例以浙江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27 10:22:15

英语原文共 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地域特色——以临安县指南村为例以浙江省为例

陶艺洲、刘松

[摘要]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风格趋同、特色缺失的问题,在指南村“美丽乡村”规划中,分析了乡村自然环境、乡村资源、乡村风俗、乡村景观等乡村形象的结构要素。本文从人居、环境、经济、文化四个系统出发,将乡村自然环境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整合,利用资源优势指导规划设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建设;地域特色;指南村。

一、研究背景

2010年底,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规划(2011~2015)》,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的两个战略重点之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是指通过对农村生态人居系统、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和农村生态文化系统四个系统的科学规划,将农村建设成为一个布局优美的新村。环境优美靠村落的整洁来实现,生活优美靠收入的增加来实现,生活品质优美靠文明的风俗来实现,适合居住、工作、旅游靠村庄改造来实现。

在过去的农村建设中,决策者和规划者往往过分追求统一的建设和统一的风格,而忽视了地方文化和地方环境。它们使乡村建设成为对现代城市建设的简单模仿和趋同的习惯化,导致乡村风格的绝对同一性和特色的丧失。因此,笔者在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中,试图打破单一的物质空间规划,逐步探索乡村意象的内在结构体系。通过对乡土环境、乡土特色、乡土风情、乡土风景等因素的分析,从人居、环境、经济、文化四大系统入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美丽乡村”。

二、村庄概况

指南村位于临安东天目山麓,太湖源头的南苕溪之滨,海拔550米,距临安市中心25公里,距杭州市中心70公里。全村面积为7.86平方千米,共有农户215户,人口720人。该村位于“浙西山水”黄金旅游线路上,有13条省道直通村口,交通便利。柏油马路已通至村口,交通便利。山的左右两侧有四百七十多亩梯田,蔚蔚壮观。

2.1乡村自然环境

指南村隶属天目山北支部。天目山主枝向东延伸形成的丘陵和宽阔的山谷为这个村庄的人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村最高海拔1122米,平均海拔600米。这个村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光照充足。村里的植被也很好,森林覆盖率超过90%。

2.2农村资源

指南村是一个山地村落,山地多于土地,森林资源丰富。在村口,有480多个梯田,沿山的两侧。20世纪60年代,指南村以“高山高产”著称,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立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范例。现在农民的主要经济资源是农业和林业。全村以种植毛竹、茶叶和高山蔬菜为产业基础,以二、三产业茶叶加工和农业经营为产业配套。村的周围古树参天,至今还保留着三百四十多株树种为枫香、天目铁木和银杏为主的珍稀古树,都是国家保护的名木。村前有一方占地十五亩的自然天池,整年池水碧绿,游鱼成群,人居其间,四季宜人。

2.3农村风俗

指南村历史悠久,以指南山北麓而闻名。乾隆宣统临安县记载:紫南山,距北42里,取名指南。郄是村里最常见的姓氏。据传说,他们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舒祜的后代。他们的祠堂里保存着完整的郄族谱,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同时,指南村保留了具有700年历史的民俗活动——太平灯。村里还保留着五六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粉墙黛瓦的古民居,高高的马头墙、镂空的木窗棂,以及精心雕刻过的梁柱,无不显示出徽派建筑风格的古风古韵。

2.4农村景观

村中心有一个水池,被村民称为“天池”。据说它作为一个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天池”周围有大面积的森林,形成围封的姿势,成为村的枫树林。有各种各样的树,如德国橡树、枫树、银杏,平均树龄超过百岁,最老的近千年。此外,还保留了许多明清徽派民居以古森林为辅助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姓氏等历史遗迹,以古森林、古天池为辅。此外,墙和灰瓦,绿色的池水,红色的叶子,绿色的山峰相互反映。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宁静而遥远的乡村日常生活的画面。每到秋天,村子就成为户外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到处是飞舞的红叶和五彩缤纷的生动风景。它被认为是中国东部最美丽的古村落之一。村里通过传承“指南十八碗”和“指南太平灯”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古姓、古树、古塘、古宅、古墓、古井、古道“七古”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民俗文化资源。(图一)

图一 指南村的秋景

三、规划思路和目标

根据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规划以人文、环境、经济、文化四大系统为载体,依托天目山、太湖源等景区优势,挖掘指南村的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等风景资源。它还涉及改善景观环境,以挖掘特色村落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将指南村建设成为以“红叶观光、休闲摄影”为特色,兼顾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杭州生态休闲旅游特色村。

四、规划重点和特色建设

4.1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作用

按照“科学规划美观布局”的要求,开展危旧房改造等工程建设,推进农村人口集聚,推进农家改造建设,推进农村节能节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居住环境,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人居环境是以人为中心,为了满足人类拥有良好的聚居环境,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一切的生产生活中,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4.1.1维护村落生态格局

指南村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依存关系。村落选址考虑风水因素选择一个吉祥的地区。临水山水,背山盆地,有限区域环境良好。天池保留在村中心到目前为止和古老的森林山坡上,“风池”和“风水林”的村庄,分别是保持景观特征和位置感的关键和保证维持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4.1.2现有建筑改造结合指南村的土地条件和经济条件,提出了四种现有建筑改造模式。(表1,图2)。

表一 原有建筑改造规划

改造模式

改造措施

保留

对于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与乡村环境同时协调的新砖混结构,我们应采取保留措施,保持现状

整治

对于质量仍然较好,但建筑风格、外观与乡村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不适合呈现生活的建筑,应对其内外墙体进行整治

拆除

对于影响古树生长和村风的建筑和质量较差的建筑,应采取拆除措施

保护

村里有三幢明清民居。他们是徽派建筑,他们的布局都是三进三出。室内部件主要保持良好状态,但外观因年久失修而破损。以按旧如斯的原则,我们应该只对建筑的个别构件进行更换或修复,才能准确地保护历史文物

图二 原有建筑改造规划

(二)改善生态环境行动要按照“村镇整洁,环境优美”的要求,大力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所、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工程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创建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体系。

4.2.1污水处理

在指南村,农业近年来已经开始发展。随着游客的增多,污水的排放负荷也在增加。虽然农民使用的是格栅式标准化粪池,但指南村地处临南市的饮用水源,污水处理标准极其严格。指南村采用统一规划管理,采用地埋式浓缩池处理生活污水,采用无动力厌氧沼气净化技术。

4.2.2景观绿化

建设我们村的建筑向天池周围延伸,建筑密度较高,而建筑外的庭院绿化较少。同时,村中可供村民和游客使用的公共休闲场所和娱乐活动节点较少。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古树在村里,结合非法建筑改造和村庄绿化项目控制,计划创建一个民俗文化在东方广场和四个娱乐活动节点的天池美化村庄环境和丰富的休闲活动空间。

4.3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

按照“增收美生活”的要求,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群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4.3.1农村生态农业规划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观光农业,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高山蔬菜。并逐步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型,打造“指南山”连锁有机农业品牌。同时,规划将农业生产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一方面,利用大面积的梯田种植油菜、桃、梨等开花植物,成为乡村摄影的新主题(图3)。另一方面,规划引导游客参与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采摘。通过游客的生产体验和品牌营销,将普通农产品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就业岗位。

图三 油菜田

4.3.2乡村休闲旅游

现存的“指南秋辉”景观特色鲜明,在杭州地区享有相当的声誉。但是,这个旅游项目每年11月初到12月初只有近30天的季节性传导较强,其余时间只有少量游客前来。同时,由于缺乏休闲参与和文化体验旅游项目,旅游活动仅限于摄影观光和农业餐饮,停留时间仅为2~4小时,乡村旅游产生的综合效益较低。依托指南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资源,规划专业“醉于秋天池,古韵于指南”的乡村旅游标语和以变幻的红叶、电影为元素的乡村旅游标志(图4)

图四 乡村旅游LOGO

通过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水平,丰富乡村旅游内容,规划形成“休闲摄影旅游”(表2)、“休闲体验旅游”(表3)等多种旅游产品组合,延长旅行时间,发展旅游产业链。策划建设“高山红叶旅游节”、“梯田收集民间高山歌谣节”、“婚纱摄影基地”、“乡村俱乐部摄影主题”、“艺术速写基地”等品牌项目,因此,旅游产业能够促进了指南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乡村旅游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表二 休闲摄影旅游规划内容

季节

摄影主题

摄影内容

春天

春日花海

油菜花、桃花、梨花

夏天

酷爽一夏

森林风光、山水风光

秋天

落叶之秋

高山、红叶、村庄景观

冬天

冬雪皑皑

云与雾、雨和雪、乡村民俗

表三 休闲体验旅游规划内容

季节

休闲主题

休闲项目

春天

自然狂野的乐趣

采茶、挖笋、赏花、踏青、拍电影

夏天

健康休闲之避暑胜地

避暑、保健、采摘、美食、露营

秋天

赏秋之红枫

观赏树叶、摄影、写生、攀爬、户外活动

冬天

民风民俗体验派

做年糕,酿米酒,磨豆腐,做腊肉,舞太平灯

4.4生态文化培育作用

要按照“文明风尚美品质”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水平,形成新农村生态文明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工作,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文明、健康、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4.4.1阙祠堂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姓氏作为中国传统宗法观念的主要外在形式,以一种特殊的血液文化形式记录着宗族的形成,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纽带。据考证,指南村的一个姓阙,来自春秋时期。晋国年轻一代的“虎”青年们,因其战功卓著而被晋献公授予“阙”,“阙”也因此被一代又一代的“虎”所传扬。

阙祖庙位于指南村,面朝南,占地三间。这座青砖瓦顶的木房建于清同治年间,解放后得到修缮。宗庙保护将坚持历史文化推广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原有修缮原则的基础上,将宣传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相结合,使阙祠堂成为指南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和旅游景点。中殿将恢复原来的面貌,陈列祭拜文物,探索姓氏文化,整理有关古籍的文字资料。侧房将为老人建成老年活动室,为文娱体育活动而建设新屋,融文化、健身、休闲于一体,为古建筑带来生机与活力。

4.4.2.民俗文化的挖掘与更新

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弘扬和平灯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指南村的特色,我们应该利用村改造,拆除违章建筑,建设民俗文化广场与民俗公园,为村民和游客进行民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同时,民俗文化广场的铺装设计展示了农耕文化的24个节气;广场中心的“司南”(古代指南针)雕塑再现了指南村的名称文化。利用古建筑可以进行编织、制陶、碾米等传统民俗文化娱乐活动。

4.4.3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

古森林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应严格保护和管理。新项目选址应以古树名木为主,保证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加强绿化,大力开展保护古树名木的教育宣传活动,通过绿化知识普及、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加强村民和游客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古树名木鉴定和种植等。

五、结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次规划设计以旧村改造为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0553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