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都是互联网内容的创造者吗?Web 2.0 和信息鸿沟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17 10:57:59

Are We All Online Content Creators Now? Web 2.0 and Digital Divides

David R. Brake

Senior Lecturer in the divis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Bedfordshire, Room A102,Park Square, Luton, Bedfordshire, LU1 3JU, United Kingdom

Despite considerable interest in online content creation there has been comparatively little academic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uch practices, both globally and among social groups within countries. Drawing on theoretical frameworks used in digital divide studies, I outline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access, skills, and usage that appear to underlie and perpetuate differences in online content creation practices between social groups. This paper brings together existing studies and new analyses of existing survey datasets. Together they suggest online content creators tend to be from relatively privileged groups and the content of online services based on their contributions may be biased towards what is most interesting or relevant to them. Som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policymakers and researchers are considered.

Key words: Prosumer, produser, digital divide, participation divide, convergence culture, digital literacy, creativity, web 2.0, Wikipedia, self expression, citizen journalism.

doi:10.1111/jcc4.12042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appli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rived from the study of digital divides to available research and data to analyse the prevalence of and barriers to online content creation (OCC) - the use of online spaces (often, but not always, commercial) where users are encouraged to create and share lsquo;lsquo;content.rsquo;rsquo; The use of services that enable OCC - including weblogging sites like WordPress, photo and video sharing sites and collaborative content sites like Wikipedia - has been analysed variously as (creative) lsquo;prosumptionrsquo; (Ritzer amp; Jurgenson, 2010), produsage (Bruns, 2008), and lsquo;pro-amrsquo; (professional/amateur) creation (Leadbeater, 2007). The growth of these practice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heralding a new economic model, (Benkler, 2006) and more broadly it has been celebrated as potentially a politically and culturally emancipatory force (Bruns, 2008; Jenkins, 2006; Leadbeater,2007) although there have also been more pessimistic voices which suggest online content creators areexploited for the benefit of others (Fuchs, 2010; Terranova, 2000).

Of course the medium of the internet has always been available as a means of content production

as well as consumption for its users. The primary inventor of the World Wide Web, Tim Berners-Lee,noted his intention was always to enable two-way flow of information- lsquo;lsquo;we ought to be able not only tofind any kind of document on the Web, but also to create any kind of document, easily.rsquo;rsquo; (Berners-Lee,1999, p. 182). As Thomas and Wyatt have suggested, lsquo;lsquo;during the early 1980s when the internet was mostly confined within the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ty there was relatively littl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roducers of internet services and content and the consumers,rsquo;rsquo; (Thomas amp; Wyatt, 2000, p. 34) but this changed as less technically-minded people joined the internet.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more than a very simple homepage required a good deal of specialist knowledge and as a result early surveys found fewer than one in 10 online adults in Britain or America had their own webpages (Lenhart, Horrigan,amp; Fallows, 2004;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02).

More sophisticated, database-driven websites that made it easier for people to create their ownpersonal sites and contribute information to othersrsquo; began to emerge in the mid-2000s – a phenomenon dubbed lsquo;Web 2.0rsquo;. The term Web 2.0, once coined by Tim Orsquo;Reilly, has been interpreted subsequently in many different ways. Orsquo;Reillyrsquo;s definition is mainly about technical and commercial changes (andencompasses many aspects besides increased user input), but a focus on enabling users to contribute to websites is nonetheless apparent– lsquo;lsquo;Tim Berners-Leersquo;s original Web 1.0 is one of the most lsquo;Web 2.0rsquo; systems out there — it completely harnesses the power of user contribution,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and network effectsrsquo;rsquo; (Orsquo;Reilly, 2006).

According to Van Dijck and Nieborg (2009), a recurring theme in both academic and popular discourses is that lsquo;lsquo;all [web 2.0] users are equally creative and are created equalrsquo;rsquo; (p. 860). Jenkins,in his influential work Convergence Culture, admits that most of the OCCs in his book are early adopters - lsquo;lsquo;disproportionately white, male, middle-class and college-educatedrsquo;rsquo; (2006, p. 23). Although he does express concern about a lsquo;lsquo;participation gap,rsquo;rsquo; the thrust of his argument appears to be that the media industry will chase these early adopters and that media consumers will thereby be encouraged to adopt these practices to the point that they become mainstream (2006, p. 23). As Couldry suggests,however (2010), there is some doubt that this will come to pass, and Hargittai and Walejko have meanwhile begun to examine what they term the lsquo;lsquo;participation dividersquo;rsquo; (Hargittai amp; Walejko, 2008).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 regarding such participation divides (on multiple axes), to explore some of the factor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such divides, and to begin to examine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Implicit in the literature on the digital divide which informs this paper is the assumption that certain forms of computer use benefit those who practice them, and among these, OCC practices areoften characterised as among the most sophisticated and most beneficial (Celot amp; Perez Tornero, 2009), although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practices are beneficial at an individual or social level may depend onwhat the nature and motivation is of the content creation being analysed and can be hard to measure.

The survey data analysed in this paper shows that active OCCs are a minority of internet users, and they tend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附录A 译文

现在的我们都是互联网内容的创造者吗?Web 2.0 和信息鸿沟

DavidR.Brake

新闻与传播系的高级讲师,贝德福德郡大学房间A102、公园广场、卢顿,贝德福德郡,英国LU1 3居

尽管对在线内容创作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各国的社会团体中,对这个领域思维学术分析都相对较少。利用数字鸿沟研究中使用的理论框架,我概述了动机、访问、技能和使用的差异,这些差异似乎是社会群体之间在线内容创作实践的基础和长期差异的基础。本文结合现有的调查数据,并对现有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新的分析。他们认为,在线内容创作者往往来自相对优越的群体,而基于他们贡献的在线服务的内容可能偏向于最感兴趣或与之相关的内容。这些发现为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些可供考虑的信息。

关键词:产消者,生产者、数字鸿沟、参与分裂、文化融合、数字素养,创造力,web 2.0,维基百科,自我表达,公民新闻。

doi:10.1111/jcc4.12042

简介

本文应用研究数据鸿沟的理论框架来获取现有的研究和数据去分析在线内容创建的流行和壁垒——网络空间(通常,但不总是是商业的)鼓励用户创造和分享内容。 使用支持OCC的服务(包括诸如像WordPress的微博站点,照片和视频共享站点以及诸如维基百科等协作内容网站等网站)的服务已经被分析(创意)“优化”(Ritzer&Jurgenson,2010),推广(Bruns,2008)和 pro-am(专业/业余)创作(Leadbeater,2007)。这些做法的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Benkler,2006),更广泛地说,它已经成为一个政治和文化潜在的解放力量(Bruns,2008; Jenkins,2006; Leadbeater,2007),但也有更悲观的声音表明网络内容创作者被利用于其他人的福利(Fuchs,2010; Terranova,2000)。

当然,互联网的媒介一直可以作为内容制作的手段以及用户的消费。 万维网的主要发明者TimBerners-Lee表示,他的意图始终是使信息的双向流动 - “我们应该不仅可以在网上发现任何类型的文档,还可以创建任何 (Berners-Lee,1999,P.182)。正如托马斯和怀亚特所提出的那样,“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互联网在计算机科学界被大部分地确定下来,互联网服务和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区别相对较小,”(Thomas&Wyatt,2000,p 34)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人才的减少,这种变化更是如此。 创建超过一个简单的首页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早期的调查发现,比起英国或美国的10位网络成年人来说,早期的调查有自己的网页(Lenhart,Horrigan,&Fallows,2004年;国家 统计,2002年)。

更复杂的数据库驱动的网站,使人们更轻松地创建自己的个人网站并向他人提供信息,开始于2000年代中期出现 - “Web 2.0”。 Web 2.0这个术语,曾经由Tim OReilly创造,后来被许多不同的解释。 OReilly的定义主要是关于技术和商业变化(除了增加用户输入外,还包括许多方面),但是关注使用户能够贡献网站,但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 “Tim Berners-Lee的原始Web 1.0是最”Web“ 2.0系统在那里 - 它完全利用用户贡献的力量,集体智慧和网络效应“(OReilly,2006)。

根据Van Dijck和Nieborg(2009)的观点,在学术和流行话语中的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所有[web 2.0]用户都具有同等的创造性,创造平等”(第860页)。詹金斯在“融合文化”的工作中承认,他的书中大多数的OCC是早期的 - “不成比例的白人,男性,中产阶级和大专以上学历”(2006年,第23页)。虽然他表达了对“参与差距”的关注,但他的论点的主旨似乎是媒体行业将追逐这些早期采用者,因此媒体消费者将因此被鼓励采用这些做法,使其成为主流(2006年,第23页)。然而,随着Couldrysgesting(2010),有一些疑问,这将会过去,Hargittai和Walejko已经开始研究他们所谓的“参与鸿沟”(Hargittai&Walejko,2008)。本文的目的是提供关于这种参与分歧(多轴)的一些初步证据,探讨可能有助于这种分歧的一些因素,并开始审视社会后果。

关于数字鸿沟的文献中隐含的假设是某些形式的计算机使用有利于实践他们,其中,OCC实践被认为是最复杂和最有利的(Celot&Perez Tornero,2009), 尽管这些做法在个人或社会层面上有益的程度可能取决于分析内容创作的性质和动机,可能难以衡量。

本文分析的调查数据表明,活跃的OCCs是互联网用户的少数,它们的社会人口状况往往比较广泛的互联网使用人群(其反过来往往比非互联网用户更高)。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我提出了一些与OCC实践分层相关的现有证据,以及这些内容本身的反映,第二部分分析了访问和使用中的差异潜在原因。

测量OCC鸿沟

本节总结了一些可用于OCC的证据,可以直接从事OCC的人口比例直接测量,并间接通过依赖于用户生成的内容(UGC)的Web服务的系统内容不平衡。 然而,在检查数据之前,有几个必须考虑的测量问题。

方法问题

评估OCC分类的程度和性质的一个困难是,“内容”的定义和什么实践应该被认为是OCC的定义是不精确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定义为出版的“用户创建内容”,涉及创造性的努力,并在专业惯例和做法之外创建。 但作者指出,“这种创造性的努力的性质和程度很难定义并取决于上下文”(Wunsch-Vincent和Vickery,2007,第8页)。 例如,是一个有什么人吃早餐的内容,人际沟通,自我文件或三者的一些组合的图片? 在活动视频上选择Facebook的“喜欢”按钮作为政治评论?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用于内容创建及其变化的各种可用工具使得测量OCC使用互联网使用调查并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使用的这个方面相当困难。不幸的是,大规模互联网调查通常集中在测量特定工具的使用,而不是测量各种工具的使用类型。例如,在Wunsch-Vincent&Vickery,2007,第9页)中,将消息发布到聊天室,新闻组论坛,使用点对点文件共享站点和创建网页都被视为OCC的潜在代理,尽管它似乎可能当时大部分的对等文件共享使用是为了消费专业制作的音乐,聊天室和论坛也像创造性表达一样经常用于人际沟通。随着技术的进步,张贴照片和视频,写博客和访问社交网站都被视为OCC的潜在代理,例如牛津互联网调查(Dutton&Blank,2011)。社交网站使用的纳入可能是这些选择中最棘手的问题。可能曾经使用专用的照片,音频,文本和视频内容共享平台进行的新业余制作内容的大部分创作和分享可能已经迁移到社交网站,这允许大范围的共享选项“在一个屋檐下” “然而,这样的OCC活动似乎可能是社交网站上发生的整体活动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是人际沟通,他人内容的再分配或社会监督。

此外,这些内容在多大程度上是公开的可能是相关的。许多学习OCC的人(Bruns,2008; Jenkins,2006; Benkler,2006; Ritzer&Jurgenson,2010)都倾向于关注OCC活动的协作性,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或产品。他们的定义是明确的作为消费者,创造者或社会生产者,互联网上的内容创作实践必须公开。例如,互联网通常被用作在朋友和家人之间共享照片或文本的手段。只有在上载内容是公开的情况下,它可以为更大的产品(例如全球图像集合)贡献 - 即使贡献可能不是分享的主要原因。无论这些做法的产品是否得到广泛分享和观察,OCC的做法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仍然广泛使用的OCC产品与仅在小批量流通的OCC产品之间存在重要区别 - 第一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Wunsch-Vincent&Vickery,2007年,第8页)。不幸的是,大多数可用的统计学研究在测量OCCtools的采用时不区分内容分享的公开程度,尽管有一些单独的定量研究集中在提供某些指导的在线隐私(Madden&Smith,2010)。

更为复杂的事情,对于在不同的国家背景下如何实施或使用特定的OCC技术还不甚了解,而超类似的工具可能具有相当不同的提供。 例如,新浪微博在中国已经和Twitter进行了比较,但是它还有许多额外的功能,因为每个汉字的字符都相当于一个字,每个微博的帖子都可以包含更多的内容。 (Zhang&Pentina,2012)。 在不同国家使用类似工具的少数研究之一 - 六国调查人们创造自己网站的原因 - 发现了几个显着的差异(De Rosa,Cantrell,Havens,Hawk和Jenkins,2007),其中26% 德国人和日本人试图发表自己的写作和音乐,而比例为14%的英国人和15%的美国用户。

最后,在不同层次的参与之间的一些调查报告中缺乏区分。例如,数字未来报告要求受访者“在线显示照片”(USCAnnenberg数字未来学校中心,2010年) 但积极的回应可能表明上传到一张照片和数千张之间的任何地方。

考虑到这些方法问题,我试图在我选择的指标中保守,尝试在可能的情况下发现“写作”或“发布到”网站和服务的措施,而不是简单的使用。在我重新分析现有调查数据的地方,我已经使用网络日志创建和维护作为OCC的便捷代理.Weblogging是OCC中最常被测量的形式之一,并且网络日志经常与公共话语相关联,互联网实践被认为是个人和社会有益的 - 最明显的是政治参与,主要取决于它在美国的影响力(Hindman,2008; Smith,Schlozman,Verba,&Brady,2009)。在美国进行的大量关于博客动机的大规模调查之一,发现博客最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创造性地表达自己”(52%)和其他主要目的包括“分享实践知识“(34%),”影响别人的想法“(27%),都具有明显的潜在社会价值。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与社交网站(实际上大多数互联网使用)一样,博客更多的平淡用途也很常见 - “记录您的个人经历或与他人分享”(50%)“ (37%)和“储存对您重要的资源或信息”(28%)(Lenhart&Fox,2006年,第8页)。

谁是在线内容创作者?

关于OCC实践增长的大部分学术讨论一定是基于美国和欧洲的证据,因为(如下所述),其他国家的使用数据最近才有可用性,而且质量和覆盖面仍然很差。 然而,在研究发达国家的情况之前,让我们在数据允许的范围内暂停考虑欠发达国家的OCC。

欠发达国家的OCC

在较不发达国家,OCC确实存在的少数统计数据显示,首先显示出高度的使用水平 - 在许多情况下比发达国家的类似资料更高。通用麦肯公司研究了38个国家,重点关注“积极的互联网用户“ - 也就是说,每天或每隔一天使用互联网的16至54岁的用户 - 一个涵盖全球三分之一互联网用户的图形。在美国,它发现其中三分之一是博客作家,而巴西则发现51%是博客作家,印度占54%,中国占81%。该公司同样发现,虽然其样本中有29%的美国人将视频上传到视频分享站点,但菲律宾语的67.5%和印度的57.8%(Universal McCann,2009)。世界互联网项目汇集了来自几个国家的学术调查研究,发现有23%的墨西哥互联网用户,21%的哥伦比亚用户和11%的智利用户每周或更常用于网络日志(USC Annenberg数字未来中心) ,2010)。这些方法似乎表明了OCC实践中的一些国际差异,但是在所有研究的研究中,尽管各种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较不发达国家的互联网用户似乎比发达国家更倾向于OCC建议混淆因素可以在工作。

举一个例子,(CNNIC 2012)显示,26.7%的中国用户是10-19岁,另外29.8%是20-29岁,年龄组,在使用分歧部分将被探讨,往往是更活跃的用户的OCC工具。发展中国家OCC行为的明显水平可能部分是因为互联网接入的少数民族不成比例地是同样的人(早期采用者,年轻人),他们往往是OCC。换句话说,如果更广泛的人口在网上,OCC的比例可能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分析中,即使OCC占互联网用户的比例较高,欠发达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比例也较低。例如,虽然菲律宾“活跃互联网用户”的67.5%已经根据Universal McCann(2009)上传了视频,但是在一个超过90m居民的国家中,只有4.2m的活跃互联网用户计算。

Twitter和Twitter类服务的情况是有趣的。 最近的官方中文文章显示,62.1%的互联网用户在线上有博客或“个人空间”,48.7%是“微博”软件的用户,如新浪微博(CNNIC,2012,第41-42页)。 根据对其位置编码的Twitter帖子的研究,最大的数字来自(顺序),(1)美国,(2)巴西,(3)印度尼西亚,(4)英国,(5 )墨西哥,(6)马来西亚(Graham&Stephens,2012)。 这可能表明,在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服务具有不成比例的重要性,因为不需要互联网连接来发布消息,并且可以在最简单的移动设备上发送和读取。

据了解,来自其他互联网用户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地位如何不同,但皮尤的18个国家的互联网和手机使用研究显示,至少在社交网络方面(并没有提到博客) 在教育水平和社交网站的使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8241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