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者的价值观、动机以及购买意向外文翻译资料

 2023-01-11 10:16:48

奢侈品消费者的价值观、动机以及购买意向

Sonny Nwankwoa, Nicolas Hamelinb, Meryem Khaledbb

a Royal Docks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University Way, Docklands, London E16 2RD, UK

b Al Akhawayn University in Ifrane, Hassan II Avenue, 53000 Ifrane, Morocco

摘要:在不同的社群、社会文化与奢侈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目前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观点。文献着眼于伴随着“超级富裕”群体迅速崛起的伊斯兰社会,一个奢侈观念与宗教价值观可能存在冲突的社会。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考察了消费者价值观以及消费动机如何影响奢侈品的购买意向。通过样本基于400名来自摩洛哥的受访者的调查,运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本文发现奢侈品购买意向、购买动机以及个人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矛盾的是,随着消费者对奢侈品购买力的增加,宗教的影响似乎在减弱。部分由于市场全球化以及全球化对消费者的影响,在奢侈品消费倾向方面,穆斯林并未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消费者。宗教对奢侈品消费态度及个人价值观的潜在影响似乎受到全球消费文化的调节。研究还表明,在奢侈品购买行为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加倾向于冲动性购买,同时,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更偏向于理性消费而非冲动消费。

关键词:奢侈品; 消费者价值观; 购买意向;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与Homer and Kahle (1988)的“价值—态度—行为体系”相类似,在消费者价值取向或价值体系的调查中作为奢侈品购买意向的间接先导(不论是购买正品还是仿冒品)。消费者价值取向被定义为“个人奉行预期行为”—了解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 (Pons et al., 2006)。Parsons and Shillis (1967)考察购买意向的二元结构,即动机和价值。价值维度指向的是个人基于内在信仰的特定行为;动机部分指的是产品或服务所能满足个体特定需要的能力。大体上,消费者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态度(Fulton et al., 1996)。因此,本研究建立在消费者价值取向概念化的基础上,包含个人价值维度和自我表现的动机维度(Homer and Kahle, 1988)。

  1. 价值观: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

相关文献(e.g. Kamakura and Novak, 1992)已经充分论述了价值体系对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影响。Parks and Guay (2009)认为,个人价值观以原则的形式指导个人的行为,并与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人价值观和价值感知构成奢侈品购买意向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地区和东方新兴市场(Shukla, 2012)。根据Sheth et al. (1991)的观点,与人口统计学层面、社会经济层面以及文化参照层面相关或相互分离的象征引起了效用感知,而个人价值的力量就体现在这种效用感知上。

本研究的实施所依靠的价值体系是价值观清单(List of Values)体系,也被称为LOV体系(Spiggle, 1986)。LOV方法论提供了一整套(9个)消费者能识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自尊、自我满足、乐趣和生活享受、刺激、成就感、安全、归属感、与他人的友好关系、受尊重(Yan, 2002, p.19)。LOV体系区分了社会(外部)价值和个人(内部)价值。社会价值反映了人际关系(与他人的友好关系、归属感、受尊重)的重要性;而内部价值反映的是个人因素(自尊、自我满足、成就感、乐趣、安全、刺激、)的价值实现。LOV体系建立在社会适应模型之上,已被证明为预测消费者行为的良好方式(Homer and Kahle, 1988; Kahle, 1983)。尽管LOV体系片面地剖析个人价值和影响个人宗教价值的人际价值,却也没有特别地度量宗教价值本身。伊斯兰教作为摩洛哥社会的一个完整存在,将宗教价值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考虑进来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伊斯兰教在铸就国家认同方面具有重大影响,也因为它是摩洛哥人日常生活的固有内容(Gellner and Micaud, 1972)。

Parks and Guay (2009)认为个人往往有一个等级分层结构的价值体系。某些价值会高于其他价值,而行为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关于奢侈品消费,不同的消费者价值观序列将发挥其作用。Bain and Forsythe (2012) 的观点认为,奢侈品消费行为主要受到自我表达、自我陈述观念的驱动。Lim et al. (2012) 凭借强有力的基础理论依据认为奢侈品消费是社交和情感需要。通过绘制消费者具体价值观之中的社交和时间分布图,我们可以得知消费者的社交价值观。在主要的伊斯兰国家分布广泛的社交价值观将把人们的注意力引领到伊斯兰教对消费意向与众不同的影响上来(Karatas and Sandikci, 2013)。当源起于宗教的消费价值观可能会趋于稳定的时候,社交体系和个人价值观更可能会经历转型、发生改变。所以,宗教虔诚或许为奢侈品购买意向提供了强大的解释力。

  1. 价值观和宗教

Allport and Ross (1967)将笃信宗教或宗教虔诚定义为两大类:内在宗教虔诚和外部宗教虔诚。这类似于Kind and Hunt(1971)所探讨的“实质性与功能性”二元分类。在后续的研究成果中,Allport and Ross (1967)认为,受外部宗教虔诚所驱动的个人将宗教作为一种功能性方法,而受内在宗教虔诚所影响的个人则将宗教视作生活本身(他们更强调信仰、教义和信条的重要性)。因此,内在宗教笃信可被解释为宗教生活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而外部宗教笃信则被解释为一个人利用宗教作为其他用途(如社会归属或支持宗教活动)的程度(Belku and Fiume, 2004)。尽管宗教和消费之间的相关学术观点有着明显的对立,给消费者的物质主义施加强烈影响的宗教笃信观点已经建立起来(Veer and Shankar, 2011)。

一般而言,世界上的大多数宗教都反对物质主义,将物质主义笼统地视作是精神价值的对立面(OShaughnessy and OShaughnessy, 2002)。例如,伊斯兰教禁止穆斯林过度消费奢侈品,并对囤积储蓄者发出警告:“要让那些囤积金银的人、那些不按照真主阿拉的方式花费金银的人知道,严厉的惩罚正在等着他们!”[At-Tauba: 34]. 根据伊斯兰教义,Umar说,先知告诉他不要穿金戴银,一旦此生这么做了,来世就再也没有金银(Al-Araf: 32)。Ali说,先知从他的右手拿走一些银饰、从他的左手拿走一些金饰,并称:“像金银这两样东西,在我的追随者里面是不允许存在的。”从根本上讲,伊斯兰教对奢侈品消费的立场是十分明确的。

  1. 奢侈品消费动机

动机是促成行动的一种力量(Pinder, 1998),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决定相联系,这些决定涉及如何、何时以及为何给一项任务或活动分配相应的工作(Eysenck and Eysenck, 1985)。购买奢侈品可以为消费者的多项需要和动机服务,比如把自己描绘成特定社会阶层的渴望、向外界传递心目中的自我形象、增强自我概念以作为自己能够消费得起更加昂贵的物品的可视证明(Nia and Zaichkowsky, 2000)。广泛的研究的理论框架已经证实了驱动奢侈品消费的一系列因素的中介效应。这些因素包括与卓越、社交、独特、完美、品质等相关联的想法(Solomon et al., 2002)。Vigneron and Johnson (1999)指出,品牌的声望来自于消费者与外部环境影响的多元互动,而对声望的寻求产生于社交与自我表达的多元动机。在凡勃伦的论著《有闲阶层》中,凡勃伦考察了富裕阶层如何通过消费惹眼的商品来展示他们的财富,以此达到维持或攀上特定社会阶层的目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可以作为生动的信息系统,向他人传递出消费者的自我形象、等级和价值观等信息(Mason, 1983; Bagwell and Bernheim, 1996)。这一基础性的“消费动机”由两大相互关联的动机构成: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

社会动机解释了消费者渴望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并成为社会精英阶层的一部分(Vigneron and Johnson, 1999)。社会动机有时候也跟所谓的“从众效应”有关(Liebenstein, 1950)。对于那些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来说,拥有奢侈品是与上层社会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会被看作为社会上层(Truong, 2010)。受独特性动机所指引的消费者以追求稀有性著称,他们会将那些罕见的或者只被极少数人所拥有的奢侈品视作具有高价值或者高声望(Yan, 2002)。稀缺性和独有性是奢侈品由来已久的特点,这些性质定义了奢侈品,也让奢侈品更加吸引人。然而Twitchell (2002)也指出了消费者渴求独特性的悖论,他认为现代奢侈品的特点是其自相矛盾性:“如果每个人都拥有奢侈品,那它还奢侈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Liebenstein (1950)所谓的“逆反效应”。基于奢侈品两大主要消费动机,Shukla (2012)认为奢侈品购买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压力所制约,同时也从属于社会惯常规则的预期,这些规则或许来自于家庭,也或许来自于其他参照群体。本质上,社会价值的感知主要受到外部消费偏好的影响,同时Goffmann (1959)将这种现象形容为“形象管理”。

  1. 个人动机

Alexander Duckworth是纽约一家战略营销机构的主席,他谈及了品质基础,并强调了耐用和可靠是塑造奢侈品吸引力了重要属性。他指出,奢侈品并不只是一个价格标签,而更是一个品牌的本质。同时,如果某个品牌本身发挥不了作用,或者无法提供高品质的产品,那么它对富裕的消费者群体就失去了号召力(Luxury Institute, 2007)。尽管主流的观点惯常地将独特性、高品质以及象征社会地位等作为奢侈品的购买动机,其他观点还是存在,比如享乐主义和追求完美等(Vigneron and Johnson, 1999; Ebenkamp, 2004)。享乐主义把高价值视作情感满足,而这是他们从奢侈品消费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无形的利益(Hirschman and Holbrook, 1982)。完美主义者认为奢侈品近似于高水平的质量等级和优越性。所以,对于这类消费者而言,高品质才是最重要的特征,而并非价格本身,这与追求高价格的炫耀性消费者正好相反(Gentry et al., 2001)。

  1. 社会人口统计学成分

经济收入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奢侈品购买的最主要因素,它让各种实用性的提升和社会心理目标得以实现(Husic and Cicic, 2009; Dubois and Duquesne, 1993)。年龄也被看做是影响奢侈品消费的一个重大因素。Park et al. (2008)指出,年龄作为身份构成的一部分,使得年轻消费者在其消费决策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观。以韩国消费者为例,年轻的韩国消费者相较于年长者更倾向于选择国外的时装品牌(Yeoman, 2010)。然后,当研究了性别对奢侈品消费的影响时,矛盾的结果出现了(Roberts, 1998)。早在1762年,Jean Jacques Rousseau似乎就对奢侈品消费的性别偏见发表过相当鲜明的观点。Rousseau认为,奢侈品消费对于女性来说已经本性化了,成为了女性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引自Jones, 1996)。在一篇新近的论述中,Stokburger-Sauer and Teichmann (2013)表示,相较于男性,女性对于奢侈品牌有着更加积极的看法。而由Hudders and Pandelaere (2012)组织实施的多品牌分析调研,在性别对奢侈品消费是否有影响方面并没有发现确凿的相关性。

外文文献出处: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1 (2014) 735–744

附外文文献原文

Consumer values, motivation and purchase intention for luxury goods

Sonny Nwankwoa, Nicolas Hamelinb, Meryem Khaledbb

a Royal Docks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University Way, Docklands, London E16 2RD, UK

b Al Akhawayn University in Ifrane, Hassan II Avenue, 53000 Ifrane, Morocco

A b s t r a c t

There is considerable ambivalence in how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cultures relate to the consumption of luxury goods. Thinly focused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奢侈品消费者的价值观、动机以及购买意向

Sonny Nwankwoa, Nicolas Hamelinb, Meryem Khaledbb

a Royal Docks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University Way, Docklands, London E16 2RD, UK

b Al Akhawayn University in Ifrane, Hassan II Avenue, 53000 Ifrane, Morocco

摘要:在不同的社群、社会文化与奢侈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目前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观点。文献着眼于伴随着“超级富裕”群体迅速崛起的伊斯兰社会,一个奢侈观念与宗教价值观可能存在冲突的社会。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考察了消费者价值观以及消费动机如何影响奢侈品的购买意向。通过样本基于400名来自摩洛哥的受访者的调查,运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本文发现奢侈品购买意向、购买动机以及个人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矛盾的是,随着消费者对奢侈品购买力的增加,宗教的影响似乎在减弱。部分由于市场全球化以及全球化对消费者的影响,在奢侈品消费倾向方面,穆斯林并未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消费者。宗教对奢侈品消费态度及个人价值观的潜在影响似乎受到全球消费文化的调节。研究还表明,在奢侈品购买行为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加倾向于冲动性购买,同时,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更偏向于理性消费而非冲动消费。

关键词:奢侈品; 消费者价值观; 购买意向;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与Homer and Kahle (1988)的“价值—态度—行为体系”相类似,在消费者价值取向或价值体系的调查中作为奢侈品购买意向的间接先导(不论是购买正品还是仿冒品)。消费者价值取向被定义为“个人奉行预期行为”—了解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 (Pons et al., 2006)。Parsons and Shillis (1967)考察购买意向的二元结构,即动机和价值。价值维度指向的是个人基于内在信仰的特定行为;动机部分指的是产品或服务所能满足个体特定需要的能力。大体上,消费者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态度(Fulton et al., 1996)。因此,本研究建立在消费者价值取向概念化的基础上,包含个人价值维度和自我表现的动机维度(Homer and Kahle, 1988)。

  1. 价值观: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

相关文献(e.g. Kamakura and Novak, 1992)已经充分论述了价值体系对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影响。Parks and Guay (2009)认为,个人价值观以原则的形式指导个人的行为,并与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人价值观和价值感知构成奢侈品购买意向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地区和东方新兴市场(Shukla, 2012)。根据Sheth et al. (1991)的观点,与人口统计学层面、社会经济层面以及文化参照层面相关或相互分离的象征引起了效用感知,而个人价值的力量就体现在这种效用感知上。

本研究的实施所依靠的价值体系是价值观清单(List of Values)体系,也被称为LOV体系(Spiggle, 1986)。LOV方法论提供了一整套(9个)消费者能识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自尊、自我满足、乐趣和生活享受、刺激、成就感、安全、归属感、与他人的友好关系、受尊重(Yan, 2002, p.19)。LOV体系区分了社会(外部)价值和个人(内部)价值。社会价值反映了人际关系(与他人的友好关系、归属感、受尊重)的重要性;而内部价值反映的是个人因素(自尊、自我满足、成就感、乐趣、安全、刺激、)的价值实现。LOV体系建立在社会适应模型之上,已被证明为预测消费者行为的良好方式(Homer and Kahle, 1988; Kahle, 1983)。尽管LOV体系片面地剖析个人价值和影响个人宗教价值的人际价值,却也没有特别地度量宗教价值本身。伊斯兰教作为摩洛哥社会的一个完整存在,将宗教价值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考虑进来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伊斯兰教在铸就国家认同方面具有重大影响,也因为它是摩洛哥人日常生活的固有内容(Gellner and Micaud, 1972)。

Parks and Guay (2009)认为个人往往有一个等级分层结构的价值体系。某些价值会高于其他价值,而行为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关于奢侈品消费,不同的消费者价值观序列将发挥其作用。Bain and Forsythe (2012) 的观点认为,奢侈品消费行为主要受到自我表达、自我陈述观念的驱动。Lim et al. (2012) 凭借强有力的基础理论依据认为奢侈品消费是社交和情感需要。通过绘制消费者具体价值观之中的社交和时间分布图,我们可以得知消费者的社交价值观。在主要的伊斯兰国家分布广泛的社交价值观将把人们的注意力引领到伊斯兰教对消费意向与众不同的影响上来(Karatas and Sandikci, 2013)。当源起于宗教的消费价值观可能会趋于稳定的时候,社交体系和个人价值观更可能会经历转型、发生改变。所以,宗教虔诚或许为奢侈品购买意向提供了强大的解释力。

  1. 价值观和宗教

Allport and Ross (1967)将笃信宗教或宗教虔诚定义为两大类:内在宗教虔诚和外部宗教虔诚。这类似于Kind and Hunt(1971)所探讨的“实质性与功能性”二元分类。在后续的研究成果中,Allport and Ross (1967)认为,受外部宗教虔诚所驱动的个人将宗教作为一种功能性方法,而受内在宗教虔诚所影响的个人则将宗教视作生活本身(他们更强调信仰、教义和信条的重要性)。因此,内在宗教笃信可被解释为宗教生活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而外部宗教笃信则被解释为一个人利用宗教作为其他用途(如社会归属或支持宗教活动)的程度(Belku and Fiume, 2004)。尽管宗教和消费之间的相关学术观点有着明显的对立,给消费者的物质主义施加强烈影响的宗教笃信观点已经建立起来(Veer and Shankar, 2011)。

一般而言,世界上的大多数宗教都反对物质主义,将物质主义笼统地视作是精神价值的对立面(OShaughnessy and OShaughnessy, 2002)。例如,伊斯兰教禁止穆斯林过度消费奢侈品,并对囤积储蓄者发出警告:“要让那些囤积金银的人、那些不按照真主阿拉的方式花费金银的人知道,严厉的惩罚正在等着他们!”[At-Tauba: 34]. 根据伊斯兰教义,Umar说,先知告诉他不要穿金戴银,一旦此生这么做了,来世就再也没有金银(Al-Araf: 32)。Ali说,先知从他的右手拿走一些银饰、从他的左手拿走一些金饰,并称:“像金银这两样东西,在我的追随者里面是不允许存在的。”从根本上讲,伊斯兰教对奢侈品消费的立场是十分明确的。

  1. 奢侈品消费动机

动机是促成行动的一种力量(Pinder, 1998),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决定相联系,这些决定涉及如何、何时以及为何给一项任务或活动分配相应的工作(Eysenck and Eysenck, 1985)。购买奢侈品可以为消费者的多项需要和动机服务,比如把自己描绘成特定社会阶层的渴望、向外界传递心目中的自我形象、增强自我概念以作为自己能够消费得起更加昂贵的物品的可视证明(Nia and Zaichkowsky, 2000)。广泛的研究的理论框架已经证实了驱动奢侈品消费的一系列因素的中介效应。这些因素包括与卓越、社交、独特、完美、品质等相关联的想法(Solomon et al., 2002)。Vigneron and Johnson (1999)指出,品牌的声望来自于消费者与外部环境影响的多元互动,而对声望的寻求产生于社交与自我表达的多元动机。在凡勃伦的论著《有闲阶层》中,凡勃伦考察了富裕阶层如何通过消费惹眼的商品来展示他们的财富,以此达到维持或攀上特定社会阶层的目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可以作为生动的信息系统,向他人传递出消费者的自我形象、等级和价值观等信息(Mason, 1983; Bagwell and Bernheim, 1996)。这一基础性的“消费动机”由两大相互关联的动机构成: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

社会动机解释了消费者渴望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并成为社会精英阶层的一部分(Vigneron and Johnson, 1999)。社会动机有时候也跟所谓的“从众效应”有关(Liebenstein, 1950)。对于那些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来说,拥有奢侈品是与上层社会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会被看作为社会上层(Truong, 2010)。受独特性动机所指引的消费者以追求稀有性著称,他们会将那些罕见的或者只被极少数人所拥有的奢侈品视作具有高价值或者高声望(Yan, 2002)。稀缺性和独有性是奢侈品由来已久的特点,这些性质定义了奢侈品,也让奢侈品更加吸引人。然而Twitchell (2002)也指出了消费者渴求独特性的悖论,他认为现代奢侈品的特点是其自相矛盾性:“如果每个人都拥有奢侈品,那它还奢侈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Liebenstein (1950)所谓的“逆反效应”。基于奢侈品两大主要消费动机,Shukla (2012)认为奢侈品购买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压力所制约,同时也从属于社会惯常规则的预期,这些规则或许来自于家庭,也或许来自于其他参照群体。本质上,社会价值的感知主要受到外部消费偏好的影响,同时Goffmann (1959)将这种现象形容为“形象管理”。

  1. 个人动机

Alexander Duckworth是纽约一家战略营销机构的主席,他谈及了品质基础,并强调了耐用和可靠是塑造奢侈品吸引力了重要属性。他指出,奢侈品并不只是一个价格标签,而更是一个品牌的本质。同时,如果某个品牌本身发挥不了作用,或者无法提供高品质的产品,那么它对富裕的消费者群体就失去了号召力(Luxury Institute, 2007)。尽管主流的观点惯常地将独特性、高品质以及象征社会地位等作为奢侈品的购买动机,其他观点还是存在,比如享乐主义和追求完美等(Vigneron and Johnson, 1999; Ebenkamp, 2004)。享乐主义把高价值视作情感满足,而这是他们从奢侈品消费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无形的利益(Hirschman and Holbrook, 1982)。完美主义者认为奢侈品近似于高水平的质量等级和优越性。所以,对于这类消费者而言,高品质才是最重要的特征,而并非价格本身,这与追求高价格的炫耀性消费者正好相反(Gentry et al., 2001)。

  1. 社会人口统计学成分

经济收入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奢侈品购买的最主要因素,它让各种实用性的提升和社会心理目标得以实现(Husic and Cicic, 2009; Dubois and Duquesne, 1993)。年龄也被看做是影响奢侈品消费的一个重大因素。Park et al. (2008)指出,年龄作为身份构成的一部分,使得年轻消费者在其消费决策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观。以韩国消费者为例,年轻的韩国消费者相较于年长者更倾向于选择国外的时装品牌(Yeoman, 2010)。然后,当研究了性别对奢侈品消费的影响时,矛盾的结果出现了(Roberts, 1998)。早在1762年,Jean Jacques Rousseau似乎就对奢侈品消费的性别偏见发表过相当鲜明的观点。Rousseau认为,奢侈品消费对于女性来说已经本性化了,成为了女性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引自Jones, 1996)。在一篇新近的论述中,Stokburger-Sauer and Teichmann (2013)表示,相较于男性,女性对于奢侈品牌有着更加积极的看法。而由Hudders and Pandelaere (2012)组织实施的多品牌分析调研,在性别对奢侈品消费是否有影响方面并没有发现确凿的相关性。

外文文献出处: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1 (2014) 735–744

附外文文献原文

Consumer values, motivation and purchase intention for luxury goods

Sonny Nwankwoa, Nicolas Hamelinb, Meryem Khaledbb

a Royal Docks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University Way, Docklands, London E16 2RD, UK

b Al Akhawayn University in Ifrane, Hassan II Avenue, 53000 Ifrane, Morocco

A b s t r a c t

There is considerable ambivalence in how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cultures relate to the consumption of luxury goods. Thinly focused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7259],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