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学外文翻译资料

 2023-01-11 10:18:49

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学

Paul Krugman

本篇论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一个国家如何内生地成为一个以制造业为核心农业为外围的国家。为了去实现规模经济最大、运输成本最小,制造业厂商会倾向于在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选址。但是需求定位本身却往往取决于生产分布。核心—外围模型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制造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

地理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生产选址因素的分析上。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习惯性的把国家当作无量纲的点,也就是说通常假设在国家之间不存在运输成本。实际上,这种疏忽是令人惊讶的。至少对外行来说,地理经济学的事实是包含在现实世界经济的各种显著特征中的。

这篇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模型和从理论制造业组织中获得的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重构地理经济学。现在我们试图将运输成本这一长期以来就有并且非正式的因素加入到规范模型中。为了实现这一点,这篇论文构造了一个简单的解释模型来阐明选址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制造业在一些地区集中,从而使其他一些地方相对没有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建立一个基于规模经济的相互影响和传输成本的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简单模型是可能的。这个并不稀奇,因为从近年来文献所得到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这种在某一地点的制造业集聚并不总是发生,而且它的发生是否以某种有趣的方式下依赖一些关键因素,这些事实都是很有趣的。

这篇论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这个问题的非规范的讨论来提供条件。第二部分给出分析模型。第三部分将分析短期均衡和动态的测量结果。第四部分分析制造业集聚是否出现的条件。

第一部分 地区分化的基础

关于决定某种制造业选址的外部性特征的广泛讨论历时已久。实际上,最初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性概念的阐述就是通过制造业选址的例子说明的。这个领域的大部分文献都接受马歇尔关于选址因素的认定。首先,在某一地的企业集聚为具有制造业所需专业技能的工人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市场,从而保障了该地区的低失业率,降低了劳动力短缺的可能性。其次,落户的制造业提供非贸易性投入产生出的产品。第三,与孤立的厂商相比,集聚的企业可以从信息溢出中获得更好的产品功能信息。

这些关于制造业选址的讨论当然很好的有效性。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提供一个不同的方式来解决一个不同的问题。我不去探讨为什么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区聚集,而是研究为什么在某些地区制造业会最终聚集,而使其他的地区扮演为制造业核心提供农产品的外围角色。相对来说想得到的的解释是把重点放在普遍意义上的外部经济而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产业的特定外部经济。

我也采用这样的工作假设,也就是有时导致核心—外围模型出现的外部性是与供求关系有联系的货币外部性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溢出。在一般竞争均衡中,当然货币外部性没有福利意义,而且不能引致我们所需要的有趣的动态过程。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的存在会导致货币外部性有重大影响已成为一种共识。与此同时通过关注货币外部性,我们可以使我们的分析比允许外部经济性以一种不可见的形式出现更加准确。当在讨论选址时提出技术溢出的出现距离我们多远时,上述论点更加正确。

为了更好地理解假定的货币外部性的特性,我们可以试想一个国家只有两种产业,农业和制造业。农业被假设为具有规模报酬不变和对不动土地的密集使用的性质。因此农业的地理分散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生的可耕地的分散性。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制造业定义为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和土地的适度使用的性质。

制造业生产在哪会出现?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任意一种人造产品的生产都只会在少数有限的地区出现。也就说,较受欢迎的是那些拥有较大需求的地区,因为在某一主要市场附近进行生产可以节约大量运输成本。其他的地区将为这些中心地区服务。

但是哪的需求大呢?一部分对工业品的需求来自于农业部门。如果这是故事的全部,制造业生产的分散性必会形成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解雇取决于农业用地的分散程度。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一部分需求不是来自农业部门而是来自工业部门本身。

这创造了一种可能性,Myrdal称其为循环因果,Arthur称其为正反馈:制造业生产倾向于在拥有巨大市场规模的地区集聚,但同时制造业生产的集聚又会导致市场规模的扩大。

这种后向联系创造出的循环又会由于前向联系而得到巩固: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在制造业生产集聚区生产和生活,因为在核心地区购买产品更便宜。

这并不是一个新事实。事实上,这个故事的大致脉络已经为地理经济学家所熟悉,他们在19世纪后期美国出现制造业产业带是就开始强调循环过程的作用。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阐述这种情况可以包含在一个简单但严密的模型中。然而在我们开始模型之前,我们有必要顺着这个故事继续追问两个问题:地理集聚的趋势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和在什么情况下制造业生产会最终停止。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依赖于经济本身的根本特性。如果厂商只雇佣了很少的本地工人,进而只产生很小的需求。在以下情况下能够产生制造业集聚的循环过程其影响其实并不大:厂商只雇佣了很少的一部分劳动力,进而只创造了很少的需求;或者是,弱规模经济和为了靠近市场而产生的包括为农业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高额运输成本的组合。这些准则已经在工业化前的国家得到证实,比如说19世纪早期的美国。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绝大部分的人口被限制在农业里,弱小的制造业和商业部门还不具有巨大的规模经济,运输成本保证了大部分乡村生产不能满足的需求将通过服务于本地市场的小城镇来满足。

但是现在让整个社会在非农产品和服务上花费更多的收入。让工厂系统和最终大批产品出现,与此同时强规模经济也让其出现。加入运河、铁路和汽车因素使运输成本下降。这样一来,地理分散和生产之间的联系也不复存在。由于巨大的本地市场规模和在此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易得性,将使得一个拥有相对大量的非农人口的地区成为生产的首选之地。这样会以牺牲只有较少初始生产能力的地区为代价吸引更多的人口,并且这个过程会自我循环直到所有的非农人口聚集在少数的几个地区。

这个并非完全虚构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因素的细微变化可能会对经济的定性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当运输成本、规模经济、非农产品的花费所占的份额被加以考虑并跨过一个重要的门槛后,人口开始聚集,地区开始分化;一旦开始,这个过程将会自我循环。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这样的地理经济学细节:以人口变化为结果的这些地区十分敏感地依赖于初始生产能力。如果某一地区比另一地区的人口稍多,运输成本降到某一重要水平以下,那么这个地区就会以牺牲其它地区为代价获得更多的人口;如果人口分布在那一关键时刻有些许的不同,那么地区分工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情形。

这就是这个故事所能带给我们的。下一步就是建立一个尽可能简单的规范模型来研究这个故事是否可以叙述的更加规范化、公式化。

第二部分 两地区模型

我们考虑一个两地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假定存在两种产品:依赖于耕地且规模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可任意选址且规模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

这个模型就像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中的许多模型一样,是最早由Dixit与Stiglitz提出的垄断竞争框架下的一个变体。这个被广泛接受的框架在获得看似难以处理的事情的直观解决方法上显示了其出众的能力。

我们假设这个经济体中的所有个体都遵循以下形式的效用函数:

(1)

这里代表农产品的消费量,代表制造业集聚的消费量。从上述等式可知,制造业集聚总是会得到比例为的支出。这个比例是导致地区间集聚和分散的关键因素之一。

制造业集聚定义为:

(2)

在这里N是潜在产品的种类数量,gt;1是这些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弹性是在模型中决定均衡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假定在模型中存在两个地区,每个地区有两个生产因素。按照Krugman提出的简单化原则,假定每个因素只对应一个部门。农民生产农产品;为了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单位劳动力需求为1。假定农业人口在地区间是完全不流动的,并且每个地区的农业人口数量的供给比例为。工人可以在地区间自由流动;我们假定和是地区1和地区2各自的工人供给而且要求其满足二者相加等于全部的工人供给数量:

(3)

每个工业品i的生产包括固定成本和导致规模经济递增的不变边际成本:

(4)

在这里代表用于生产工业品i的劳动力,代表农业品产出。

我们转向两地区间运输成本的构建。为了方便处理,我们将作出两个重要假设。第一,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假定为零。这个假设的作用在于保证两地区的农产品价格以及每个农民的收入是相同的。我们应该采用这个可以作为共同标准的农业价格/工资率。第二,工业品的运输成本我们假定其符合萨缪尔森的“冰山型运输成本”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运输产品会产生运输成本。特别地,每单位工业品只有比例为lt;1的部分能够在两地运输的过程中到达目的地。这个运输成本的逆指标--比例是决定地区集聚和分散的最后一个关键因素。

下面我们就可以开始研究制造业的企业行为了。假定存在大量的制造业企业,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通过给定的制造业集聚的定义和“冰山型”运输成本的假定,每个制造业企业面对的需求弹性就是。那么地区1典型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定价行为将满足以下条件:

(5)

在这里代表地区1的制造业工人的工资率;地区2存在一个相同的等式。比较一下典型产品的价格我们可以得到:

(6)

如果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制造业,利润将最终变为零。因此下式成立:

(7)

它暗含着:

(8)

这就是说,在不考虑工资率和相对需求的条件下,每个地区的各个企业的产量相同。这意味着每个地区生产的工业品数量与其制造业工人数量成比例。即:

(9)

必须注意的是在零利润的均衡中,是劳动力边际产量与其平均产量之比,也就是规模经济的程度。因此,尽管是一个感觉上而不是技术上的影响因素,但是它仍然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均衡规模经济的逆指标。

在列出模型的基本结构后,下一步就是研究均衡的决定问题。

第三部分 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这个模型本身缺乏明确的动态过程。但是在我们研究完全均衡之前,它在我们建立短期均衡的概念方面还是很有用的。我们将按照Marshalliand的方式定义短期均衡。在这样的一种均衡中,地区间工人的分配是外生的,不受模型本身影响。我们还要假设工人将会向为他们支付更高实际工资的地区流动。这种流动或者引起各个地区内部的集聚,也就是两地区内部工人都以相同的工人/农民比率流动;或者引起工人都向一个地区集聚的地区分化。

为了分析短期均衡,我们从观察每个地区对这两个地区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入手。假定代表地区1消费地区1生产的产品量,代表地区1消费地区2生产的产品量。本地商品的价格就是其离岸价格;而从另一地区运来的商品价格是包含运输成本在内的价格。因此,对某一点典型商品的相对需求就是:

(10)

我们定义为地区1支付给本地制造业的消费额与地区1支付给另一地区制造业的消费额的比。关于这个比率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地区1产品的相对价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尽管会导致其卖出的相对量减少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定价的影响,收益仅会减少个百分点。其次,在任何给定的相对价格下地区1生产的产品越多,,他们的消费额比例(z)越高。因此,

(11)

类似的,地区2支付给地区1产品的消费额与支付给本地制造业的消费额之比为:

(12)

地区1工人的总收入等于两地区消费地区1产品的总额。(这其中包括运输成本是因为我们已经假定运输成本是由产品本身带来的。)设和是地区收入(包括农民的收入)。我们就可以得到地区1工人的总收入:

(13)

地区2工人的总收入为:

(14)

两地区的收入实际上依赖于工人的分布和他们的工资。回想农民的工资率是计价标准,我们得到:

(15)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19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725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