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6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2009-3.德古意特期刊 10.3846/1648-715X.2009.13.229-245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征及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傅素英
(宁波大学 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与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利用 1995-2008 年的数据,通过一个基准的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以及出口竞争力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最为显著;但在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上,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最为显著。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
一、引言
国际经验证明,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成为出口增长最快和发展后劲最足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的基本趋势。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将从传统工业制成品转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00年的370.43 亿美元,增加到2007 年的 3 478.2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一般商品出口的比重从 1995年 6.8%增加到了 2007 年的 2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20%以上,最高的年份甚至达到了 55.5%。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一直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竞争力的关注也是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早期的经典理论有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强调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随后的新贸易理论强调市场的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因素对出口的决定作用;内生增长理论(Grossman and Helpman)强调技术创新在出口方面的重要作用。[1]近年来,众多学者运用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更多从宏观视角转向微观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如 Hanson 发现,产品内贸易与贸易成本、东道国的税收收入、低技术工人工资水平呈负相关,其中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差异起决定作用。吴宏运用AE 法测度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结构;张青等从国际、区域和贸易壁垒等方面运[3]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上海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决定因素。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动态变化的描述,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寻找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主导与关键因素,为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动态变化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和贡献度逐步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不
断提高,成为世界市场上一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此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贡献度远远高于一般商品的外贸贡献度。利用 1995 年至2007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高新技术产品占我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与我国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商品出口额的比重进行相关性分析(见图 1)。
图 1:高新技术商品占出口商品的比重与我国出口商品占世界出口商品比重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当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增加时,我国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商品出口额的比重也会增加,并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增加 1 个百分点,我国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会增加 4.021 4 个百分点。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水平逐步提高,但出口结构不均衡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I)看,2003 年以前一直为负值,其中,2000年为-0.173。从 2004 年以后则由负转正,至 2007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了 0.057。表明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出现了实质性转变。但在贸易竞争力指数方面,与国内工业制成品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见图 2)。
图 2高新技术产品与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比较
与此同时,各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之间差异显著。其中,生物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是正数,特别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在 2007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了0.563,说明我国在生物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的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而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历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为负数,说明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较弱,还有待进一步形成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型分工,不断融入到这些领域的产业分工之中。
(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以“三资”企业为主
内资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按企业类型分布看,“三资”企业特别是独资企业的出口占到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大部分。从 2008 年情况来看,“三资”企业的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 85.16%,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 67.59%。不同技术领域的企业类型也有着不同的分布特点。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和光电技术四大领域,与进料加工贸易的技术领域分布基本一致,说明外商独资企业基本是通过进料加工作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生产形式。可见,外资企业更多地把我国作为他们的加工基地。内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领域,与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领域相同。这说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已有所增强,但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份额太低,仅占12.57%,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虽有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为此,作者综合已有文献[5-6],结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征,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一)变量选择及描述性分析
企业规模因素。按照新贸易理论的观点,规模经济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市场容量上,还表现为由规模经济所形成的低成本优势。同时,大规模高新技术企业在面临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和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时,比中小规模企业更具有抗风险能力,企业规模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系具有正向相关FDI 因素。FDI 在配置全球经济资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贸易与FDI的关系取决于FDI 的动机,“寻求市场型”(market seeking)的 FDI 产生替代东道国出口的效果,而“寻求效率型”(efficiency seeking)的 FDI 则会促进东道国的贸易。由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相当大部分的 FDI 是属于“寻求效率型”的投资,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期望FDI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技术创新因素。技术对出口的作用毋庸置疑,美国学者波希纳(N.Bossna)与哈夫鲍尔(E.K.Havebowell)的技术转移差距论与双重差距论明确指出由于技术差距和技术二元结构的存在,技术从中心向边缘进行梯度转移。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模仿和吸收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依赖自主创新才能获得长期出口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这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假定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人力资本因素。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对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人力资本作为体现技术进步特征的知识产品的载体,可以更好地与高新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生产率来获取更多的收益。因此,企业人力资本与出口贸易竞争力之间应该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但目前我国对高技能的人力资本要素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因此,企业人力资本与出口贸易竞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还不确定。Ramp;D 因素。虽然技术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或购买技术许可等外部方式获取,但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更为重要,因为技术研发可以使企业生产出更加精密、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产品,从而提升其国际出口的长期竞争力。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出口竞争力之间应当是正向相关关系。制度因素。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实施适当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来影响要素生产率。即政府可以通过有选择地对某些产业提供临时的保护使得该产业获得动态规模经济的好处,从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当一国比较优势集中在传统技术产品,而高新技术产品尚处于比较劣势时,则政府通过政策介入引导其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部门进行专业化生产,将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所以,我们有理由期望制度因素与出口竞争力之间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依据上述讨论,本文分别以出口额(EXP)和出口竞争力指数(ECI)作为被解释变量来建①立模型,可以设定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和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如下模型:
EXP=F(K,L,FDI, Ramp;D, PAT, FP)
ECI=F(K,L,FDI, Ramp;D, PAT, FP)
为了平滑数据以及改善模型拟合和减少异方差,本文采用对数线性函数形式,将基础模型(1)(2)扩展为具体的计量模型(3)(4),如下:
lnEXPj=beta; 0 beta; 1lnKj beta; 2lnLj beta; 3lnFDIj beta;
lnRamp;Dj beta;5lnPATj beta;6lnFPj+εj(3)
lnECIj=beta; 0 beta; 1lnKj beta; 2lnLj beta; 3lnFDIj beta;
4lnRamp;Dj beta;5lnPATj beta;6lnFPj+εj(4)
其中,j=1995 年、⋯⋯、2007 年、2008 年,εj是随机误差项,独立地服从于如下分布:E(εj)=0,var(εj)=sigma;
上述变量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ECI,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数来表示;企业规模 K,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外资水平 FDI,以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人力资本因素 L,以研发人员数量表示;研究与开发 Ramp;D,以研发经费支出额表示;技术创新因素 PAT,以专利授权量来表示;制度因素 FP,以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表示。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8 年各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6-2008 年各期以及中国科技部统计网站的主要统计数据(http://www.sts.org.cn/)和 2009年科技统计报告。
(三)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选定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回归结果如表 3、表 4 所示。从表 3 可知,调整后的 R2在 0.9 以上,显示模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模型通过了 5%的 F 检验,说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估计结果发现在以出口额(EXP)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除了制度因素(FP)的估计系数是负的,其余变量的估计系数都为正,这表明企业规模(K)、人力资本(L)、外商直接投资(FDI)、研发投入(R&D)和技术创新(PAT)都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作用更为显著,这一实证结果与我们的经验现实是一致的。从表 4 的估计结果发现,在以出口竞争力指数(ECI)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研发投入(R&D)和制度因素(FP)的估计系数是正的,其余变量的估计系数都为负的。其中,研发投入(R&D)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数(ECI)的影响系数为0.736 71,说明研发投入对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显著的。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理论模型和经验分析可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出口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还起到负向的作用,这说明 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外溢作用并不明显。而研发投入的增加不仅能够明显增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而且对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显著。经验分析表明,随着 Ramp;D 投入的增加,我国从 1987 年的 74.03 亿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4 570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逐渐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 Ramp;D 投入强度和 Ramp;D 经费的使用效率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 Ramp;D 投入强度只有 1.5%左右,而韩国、日本等国则达到了 3.5%左右。在我国目前的科研体制中,更多的专利技术只是停留在实验室,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中就表现为出口的贸易规模很大,而产品的附加值却不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鼓励外商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投资,将外商投资一般高新技术引向投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行业。第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整体整合。政府要有重点地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积极创造条件,造就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出口竞争优势。第三,制度安排上,制定符合 WTO 规则的高新技术产业及贸易政策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应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并重转变,利用后发优势,培育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GROSSMAN G,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Global Economy[M].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95.
[2] HANSON G H, MATALONI R J, SLAUGHTER M J. VerticalProduction Networks in Multinational Firms[EB/OL].(2003-05-
09)[2009-03-06]. http://www.nber.org/papers/w9723.
lt;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37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