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4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摘 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主要变化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只有深化改革,消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确保政府发挥更大作用,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具体措施包括: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些措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深化改革
第1章 绪论
中国新常态是中国高级官员对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高度概括,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有三个特征,分别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主要变化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深入分析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2章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常态下的主要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在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发展动力等方面与过去经济发展明显不同。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一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规模扩大。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8%。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12%。2014年,中国成为第二个GDP超过10万亿的国家。
二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延续,出现了发展困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收入分配失衡、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生产能力过剩等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国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逐步加以解决。
三是全球经济尚未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陷入“新平庸”。目前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式出现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制约了世界经济复苏。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然而全球经济的萧条导致海外市场需求低迷,因此经济增长必须靠内需拉动。
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指出,中国新常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转移。2014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变化,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增长速度的放缓和发展动力的转移都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资源优势、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导致我国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这些变化包括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当然,经济增速放缓也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面临的经济困境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机遇。随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终结,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消费需求升级,政府的环境政策更加严厉。因此,创新将逐渐取代要素和投资,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
事实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就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人口和生产要素将从相对低效的地区、行业和岗位转移到相对高效的地区、行业和岗位,即要素和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经济发展的动力包括短期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主要需求,而长期的动力则包括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投入,以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体制改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等。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后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同时,第三产业和消费需求逐步取代第二产业和投资需求成为经济主体,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将对经济发展的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有鉴于此,有理由认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新常态下的主要变化。
第3章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包括“一带一路”战略在内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体系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是新型城镇化潜力巨大。由于我国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居民的收入、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较城市居民差。因此,农民有强烈的进城意愿。城市化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效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近30年来,人口城市化和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2014年末,中国城镇化率为54.77%(表1),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6%。显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时,该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显然,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巨大潜力将不断创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表1 城镇化率(%)
年份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城镇化率 |
49.95 |
51.27 |
52.57 |
53.73 |
54.77 |
二是加快产业体系升级。产业体系升级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产业体系必须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而升级。第二个原因是,如果没有产业体系的升级,更高的要素成本是无法弥补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其逐步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2014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8.2%,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42.6%(表2)。尽管如此,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产业内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业缺乏优势,应继续调整国民经济的需求结构,使三次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养老、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物流、互联网等相关产业和领域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信息技术产业、环境保护和低碳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管理体系也将得到更大发展。
表2 三大产业比重(%)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10 |
10.1 |
46.7 |
43.2 |
2011 |
10.0 |
46.6 |
43.4 |
2012 |
10.1 |
45.3 |
44.6 |
2013 |
10.0 |
43.9 |
46.1 |
2014 |
9.2 |
42.6 |
48.2 |
- 区域经济一体化前景广阔。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避免恶性竞争和产业同构、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重复建设。另外也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发挥分工协作的作用,实现双赢发展。目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过去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地区将继续发展,而“一带一路”工程和长江经济带等大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发起、中国高层积极推动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这一战略将掀起第四轮对华投资浪潮,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
然而,由于传统体制机制和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阵痛:一是钢铁等制造业产能过剩巨大,例如水泥工业、造船工业和电解铝工业。因此,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必须降低。其次,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因此,必须消除金融业的杠杆作用。三是房地产业调整带来的阵痛,四是资源环境压力。这些阵痛表明,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对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消除阻碍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性障碍。
第4章 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趋于兑现,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在此背景下,深化改革成为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早在1995年,中国政府就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经过20年的发展,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低质量的,其根源在于传统的体制和机制。
理论上,只有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制度体系,对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有效的激励,政府要使市场积极选择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生产经营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我国,近30年的快速发展,在适应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障碍。例如,市场规则与部门的不统一以及区域保护主义的存在,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和对私营企业制度、意识和政策的大量垄断和歧视,造成市场的良莠不齐并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消除阻碍商品、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针对城乡一体化、流动自由化和非福利化,逐步取消户籍附带的福利。此外,在劳动就业、工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流动人口平等权利。农村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流转和市场化配置。这样,就给农村居民更多的土地增值,为他们参与城市化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还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其次,必须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现代工业新体系是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和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工业的第三次全面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因此,深化改革必须保证生产要素的平等使用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竞争。健全的市场是政府培育的,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有鉴于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此外,政府还应充分利用负面清单管理市场,确保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略有缩小。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合作与分工关系混乱、区域规划与政策框架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应逐步建立健全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体系,充分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来引导资源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合理界定和发挥市场、企业和各级政府的职能,形成合力。此外,还必须确定企业在贸易和投资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并鼓励私营企业参与。
此外,通过深化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金融银行制度、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能否快速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
Wang Yueping. “The Pursuit of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cy”. Macroeconomic Managem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35186],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急需的工具外文翻译资料
- 识别MOBA游戏中具有预测性的胜利团战模式外文翻译资料
- 曲线拟合和最小二乘法来推断埃塞俄比亚COVID-19病例状态外文翻译资料
- 欧洲区域政策与欧洲区域社会经济多样性:多元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公共企业资源规划公司估值的关键指标和关键驱动因素外文翻译资料
- 结构方程建模中模型评估的统一方法外文翻译资料
- Fisher线性判别函数的“朴素贝叶斯”,以及变量多于观测 值情况下的一些替代方法外文翻译资料
- 变量对于分类的贡献外文翻译资料
- 多时间尺度自相关和交互相关多元分位数投影变换偏差订正降尺度模型外文翻译资料
- 与可交换性结合时随机缺失和相关定义的注释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