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近平新时期教育思想的探索和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19 15:42:41

英语原文共 6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关于习近平新时期教育思想的探索和分析

邱洪超 中国湛江岭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部

摘 要

新时期的习近平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已经形成和发展,它立足于时代,回答时代问题。习近平主张爱国主义就是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提出,要把爱国主义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统一起来构建“时”、“度”、“效”的教育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习近平坚持爱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国爱世界的有机结合,是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在特征。习近平极大地提升了新时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合法性。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贡献有:纠正爱国主义教育的错误思潮;中国式爱国主义的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世界承诺。

关键词:习近平,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导言

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的工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对爱国主义教育作了许多重要的披露,强调“弘扬爱国主义,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全过程”。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中国化体现,是在学校教育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南。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形成背景、主要内涵、内在特征和理论贡献四个维度,对新时期习近平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 形成背景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孕育伟大的理论。在这个变幻、实践和发展的时代,必须伴随着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创造。”[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发生新变化、进入新时代、面临新挑战、完成新任务、踏上新征程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和发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2.1 形成于经济全球化的各种挑战之中

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严峻环境下,习近平形成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它被称为“阿里巴巴的洞穴”和“潘多拉的盒子”,既有机遇,也有风险的存在。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某个独特的层面上来看,经济全球化要求实行无边界的全球治理。经济全球化所倡导的“地球人”方式,正在消解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从而导致许多人对个人爱国情感、报效祖国的实践和强国意志产生怀疑和困惑。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经济全球化“分权墙”的强烈挤压。在国家层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主权不断被侵蚀,国家边界日益模糊,爱国主义教育似乎违背了“世界潮流”。然而,经济全球化毕竟是各国为了经济利益的竞争的产物。只有保证一个国家的主权,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稳定。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形势、挑战和斗争,习近平指出,要全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特别是“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的发展复杂性,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国际秩序竞争的长期性,中国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2]。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冷静思考,强烈建议不应削弱爱国主义教育,而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明确强调“通过学校教育等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国人的道德操守和信心”。[3]

2.2 中国梦的形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早已跻身世界前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黄金时代。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到了掠夺,遭受了各种危机和苦难,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勇往直前,不言放弃。集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被誉为近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与过去相比,新时期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更加优越,力量更加强大,实现伟大目标的决心更加坚定。但习近平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赖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发展动力。“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4]爱国主义教育是塑造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力军,在精神层面奠定了中国梦的内在基础。反过来,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也赖于实现中国梦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必须为中国梦中青少年的共同愿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和帮助年轻人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伟大的人民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

2.3 形成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

习近平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凝聚者,是民族道德健康成长的精神基石,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集中体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用中国传统文化充实新时代”的独特魅力,放眼长远,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已被纳入核心价值观,并位居前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一个人必须有道德和人格尊严。无论是道德操守还是人格尊严范围内,爱国主义都是第一位的。”[6]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是最深刻、最根本、最永恒的。爱国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及并保持新鲜的主题。”[7]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价值观在教育 界的现实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辅相成。前者是一项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步发展的工程。习近平说:“我们必须在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对青年进行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8]也就是说,要在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构建相应的思想体系。

3、主要内涵

3.1 教育的目的“实现复兴”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方面,习近平主张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培养有爱国情怀的青少年学生,培养他们为国家服务的行为和强国的志向,最终把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和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热爱祖国和人民,是最深切、最强烈的情感,也是最伟大的爱。”[2]培养青年学生成为具有爱国情怀、报国行为和强国志向的理性爱国者,是教育的直接目的。然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不能局限于个人爱国美德的培养,而应追求超越个人品格的社会价值。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植于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凝聚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强大力量。在处理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时,习近平指出:“要把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9]习近平还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爱国主义不应仅仅是口号。它应该是个人志向与祖国前途、个人生活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它应该在人民中扎根,为国家献身。”[6]如果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8],那么实现中国梦就成为新时期习近平倡导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

3.2 “五爱”的教育内容

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上,习近平扩大了“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他认为,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不仅是孤立地热爱伟大祖国,更是热爱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教育活动的抽象实施,而是在特定的国家制度背景下进行的教育实践。因此,从中国的政治制度出发,谈中国语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国语语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所钟爱的“民族”,必须包括国家、国家的构成民族、国家的象征文化、国家的建设领导人和国家的发展制度。正是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是爱国精神最坚定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4]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还提出,要不断提高各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政党和制度特征。不难看出,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等重视“五爱”已成为新时期习近平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3.3 “系统优化”的教育方法

在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上,习近平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阶段性的、整体性的、需要协作的任务,提出要把爱国主义融入中小学、大专院校的教育体系,主张优化统一“时”,“度”与“效”,形成“系统优化”的方法体系。无论怎样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内容,从长远来看,只有把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回归到现实教育领域,才能充分释放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价值。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既是一项专业活动,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某个生命段内接受的一种专门的学习任务,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一种道德修养活动。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实践活动;要建立起联系中小学、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体制和机制,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应顺应时代潮流(时),提高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接受程度(度),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效)。只有坚持教育方法的“时”、“度”、“效”相统一,才能优化青年学生爱国情感培养、报国行为培养和强国志向培养的整体效果。正如习近平所说:“要充分利用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传统节日、国家级公众纪念活动,增强人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意识,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新媒体,生动地传播爱国主义精神。”[4]

4.固有特征

4.1 爱国主义和爱党的有机结合

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共产党的爱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习近平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特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人。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历史、人民和实践的选择。习近平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谈不上新中国的繁荣和强大,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2]因为国家前途命运的发展与党的核心领导在一个共同的事业中密不可分,爱国主义就是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热爱党。但也有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爱国主义与爱党是可以分开的,爱国主义不一定包括爱党。这是一种高度偏颇的观点。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密不可分。作为民族解放斗争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核心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于职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使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努力奋斗。因此,爱国主义离不开爱党。甚至可以说,“支持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决定真正爱国主义的重要指标”[10],不爱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完整和不真实的。再者,在新时期习近平爱国主义诱惑力的内涵中,爱国主义包含了对党的热爱,二者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弘扬和实践爱国主义精神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肩负重任,作出牺牲,谱写了爱国情怀、报国行为、强国志向的壮丽篇章,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因此,在中小学、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共产党的爱有机地结合起来。

4.2 爱国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

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是新时期习近平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特点。“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我不爱社会主义,但我爱国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一个人不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会爱什么样的祖国?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构成的实体。”[11]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一个真实的国家实体为基础,培养青年学生热爱国家、服务国家的强烈情感和高尚行为。习近平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中国的爱国主义始终是围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发展的,并最终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2]也就是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能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之,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制度表现和必然选择。爱国主义要求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要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

4.3 爱国主义和爱全人类的有机结合

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全人类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习近平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三个特点。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年学生对国家的忠诚和认同,培养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强盛和繁荣作出贡献的意愿。但是,其结果并不是过分膨胀的爱国情怀,爱国行为,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可能损害或侵犯其他国家的利益的忽视或敌视。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各国共同利益的理性爱国实践。这有利于构建全人类政治、经济、安全、文明、生态的共享社区。习近平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民族性,面向世界。”[4]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思维、世界视野和普世理念,以国家和国家为基础,嵌入政治、整体、核心和校准意识。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如何面向世界的问题,习近平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患难与共。我们应该为人类建立一个拥有共同未来的社区。”[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说是新时期习近平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指导原则,充分展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引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道德性,谋求全人类的多元共生。习近平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号召世界各国人民平等相待,谋求和平发展,共建世界,共享成果,携手共赢,保持多样性中的和谐,包容互利。在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与全民爱的有机结合,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10458],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