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应急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外文翻译资料

 2023-02-24 14:45:13

英语原文共 6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石化行业应急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近年来,随着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战略布局,石化物流基础设施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气候异常和社会危害凸显了石化应急物流的需求。石化应急物流储备、运输和信息系统、安全系统和机制分析表明: 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成品油在内的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加大园区危险化学品配套仓储布局;人为破坏已成为国内长输管道泄漏、火灾、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 HSE管理理念(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和诚信经营仍有待加强;道路运输的管理重点应转向企业的“软”安全投入,如加强员工准入条件,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石化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应急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应急物流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最后对石化行业应急物流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 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布局分析

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已成为世界石油化工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为9.0%,主要是营业收入增长9.19%,实际投资达到14.03%,石油化工经济总量继续居世界前列。2015年,全国石油天然气总产量达3.29亿吨石油当量,天然气产量在2011年首次突破1000亿立方米的基础上,2015年达到1271.4亿立方米,乙烯产量达到1760万吨。然而我国石油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呈上升趋势。

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加工中心和消费大国,跨国石化企业在华的全面大规模投资和石化产品进口贸易对中国石化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有三种典型的区位布局模式: 原料场、消费场所和港口。通过对中国石化产业布局演变特征的分析,指出中国石化产业布局呈现出大规模空间扩散与区域空间集聚并存、总体布局由内陆向港口转变的趋势。我国已形成惠州-广州-珠海-茂名-湛江珠江三角洲石化产业带、沪宁-浙江长江石化产业区、大连-青岛-天津-沧州-环渤海-海域三大港口石化产业中心,以东北、兰州-独山子为代表的传统西北石化基地。港口化工基地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产业空间战略转型的重点地区。中国石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由于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建设时间和投资方式的差异,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有些已经开始成形。 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潜力巨大。

  1. 石化物流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分析

2.1石化物流的特点

石化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与其他行业相比,石化行业的物流活动具有一般物流活动的共性和独特性。石化行业物流活动总量巨大,国内外原油开采、长途运输、运输工具的多样性等因素决定了石化物流的拥有属性多、线路长、面积大、运作复杂、安全性要求高。特别是易燃易爆化工材料要求更严格的技术规范和更高的设备专业化程度。石油化工行业的上游或下游产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国际政治形势、社会产品供求变化、社会能源波动以及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影响石油化工物流。石化物流系统是一个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环境容量的动态系统。

2.2石化工业物流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石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

随着进口石化产品的增加和战略布局,配套港口码头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 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一,大港口数量超过1亿吨。依托石油化工企业,以10万吨-30万吨为基础的专业化卸油码头与中小型油气输送终端配套的石油输送系统正在形成。然而国家石油运输船舶运力薄弱,技术落后,对外过度依赖。 目前许多港口已经建立了集疏散系统,基本实现了以水路和公路运输为基础的并行三通。但存在集疏运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混合,铁路与内河交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港口功能单一,货物周转效率不高,物流成本较高。围绕石油进口和石化工业的战略布局,近年来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到2014年底,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的总长度分别达到了2.7万公里、2.1万公里和6.9万公里。输油骨干线已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建设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区域输油管道和配套设施建设。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市场分工的细化,国际石化企业几乎很少从事化工物流业务,而是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和产业发展的制约,国内石化物流业缺乏一个成熟的综合物流服务网络平台,外包风险非常高,自营石化物流业务成为目前主要的物流模式。许多港口没有配套的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小、散、弱。许多中小石化物流企业技术装备投入不足,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较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不能实现,信息反馈速度低,影响物流运作效率。

  1. 石油化工应急物流现状分析

3.1石油化工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的概念含义是指为追求最大时间效率和最小伤亡损失而由突发因素引起的特殊类型的物流活动,包括突发因素引起的应急物流需求和为满足这些物流需求而进行的应急物流供应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经济效益弱等特点。认为石化应急物流是指对潜在的石化供应链系统的破坏或中断,或由突发性自然灾害、社会危害(交通、火灾、石油天然气泄漏事故、管网破坏、技术危害)和重大突发事件(战争、国际政治纠纷、石油危机、恐怖事件等)等因素造成的损失最小,并进行有效管理的特殊类型的物流活动。 建立和完善石化应急物流体系,对保障能源供应和社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2石化应急物流仓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石化应急物流储备建设是防范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战争、国际政治纠纷等导致石油大规模减产或供应中断)和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起步较晚。目前,国家战略储备体系仍然是以原油储备为基础。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在镇海、舟山、黄岛、大连等地建设战略基地。2015年,全储备运行的一、二期储备基地基本能够满足国内60天的原油需求,与未来90-120天的储备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应该加快二期和三期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越分散,就越安全。 应考虑石油储备基地的辐射范围。 近年来,地球一直处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灾害发生时,巨大的自然破坏力影响了灾区石化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能力,另一方面,灾害社会救援工作也在短期内形成了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密集增量需求。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兰州-成都-重庆输油管道和宝鸡-成都输油铁路90% 的成品油都受损。由于对发电和救灾运输的巨大需求,5、6月份地震灾区成品油消费增长了40% 以上。 中石油在四川拥有约14万吨商业储备,足以满足大约15天的需求。如果没有国家储备局紧急调拨重庆、赣南成品油战略储备,成品油供应可能中断。从救灾实践和国际经验来看,我国需要建立完善、强大的石油储备体系,以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袭击。目前我国成品油储备不足,尚未真正纳入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加强成品油储备十分必要和紧迫。中国的油气储运设施在未来将继续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识别》(GB18218-2009)和《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国家储备局、油气储运设施等规定容易构成重大危险源。 石油储备基地危险源的识别表明,火灾和爆炸是石油储运过程中的两大不安全因素。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大型油库火灾和危险化学品仓库事故 特别是2010年大连“7.16”油库火灾事故和2015年天津港“8.12”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警示石油、天然气和危险品储运安全管理: 应改善大型油库的安全状况,建立四级防漏系统,实施分步预防战略, 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必要的应急设备,提高重要设施(包括应急电源、紧急阀门关闭和泵房)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扩大消防水和泡沫液体储备,建立区域防御系统,严格遵守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石油储备基地设计规格(GB50737-2011)。

3.3石油化工应急物流运输

  1. 油气管网现状及对策中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等远距离地区,海运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中国80% 的进口石油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面临着战争、反政府武装和组织犯罪、石油运输事故、国际政治和竞争等风险。石油进口来源和运输线路相对单一,增加了国家能源安全风险。中俄、中哈、中缅输油管道的建设,提高了现有原油采购方式和运输方式的安全系数。西气东输管道的建成和运行以及大型管网的建设,使得能源供应系统地质安全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加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等级的评估和划分,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社会危险因素(人为破坏)已成为我国国内长输管道泄漏、火灾和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油气管道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第三方损坏,其中偷油冲孔是重要原因,事故发生率高达40%,其次是管道腐蚀、管道质量、施工质量和突发性自然灾害。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管道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影响管道安全的潜在风险,在“多场地、长线路、宽区域”的油气管道基础上,树立健康安全管理新理念,在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中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管道运行监测。 诚信经营是指对影响管道完整性的所有因素进行综合管理。 通过诚信经营,可以提高管道的管理水平,保证管道的运行安全。 诚信经营仍有待加强。
  2.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危险化学品的道路运输监管。2011年全国共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66起,其中运输、储存事故10起。绝对数量不大,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有害影响。危险化学品的集中生产和扩散需求以及铁路运力严重不足,增加了道路危险化学品的运输量。其运输半径往往超过公路运输的经济半径。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和装配存在诸多局限性,使得在运输过程中难以选择合适的运载能力的运输方式,造成严重超载的潜在风险。我国在国内运输中仍然没有采用国际危险货物运输标准,许多标准没有及时纠正和调整。例如,根据道路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对道路危险品运输企业的要求不高,导致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具体规定较为模糊,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弱。除了硬件设施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低。目前从事危险品运输的主要是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司机和押运人员流动性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要严格危险化学品企业从业人员的准入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应急预案和演练,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激励机制的设计。

3.4应急物流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的神经系统,是现代应急物流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应急物流管理组织是综合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自动识别采集技术等,实时获取和处理物流信息,准确有效地控制物流活动的综合信息系统。 它可以监控资源信息、需求信息和物流保障过程。 我国危险品物流拥有属性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共享不足,导致库存量大,运输能力浪费,物流成本高。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石化企业在 erp 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中存在不平衡,数据库建设不完善。现代物流技术,例如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的应用,仍然局限于危险品运输企业。 只有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强制推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GPS系统。但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监控平台是独立的,不与全国互联网连接,这使得跨地区的交通工具和司机很难被监控,当地的应急部门很难在第一时间部署。交通事故信息、物质特征和救援数据难以弄清。由于缺乏统一的突发事件物流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导致信息分散,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信息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配送,分析判断不准确,无法做出正确的物流决策。

3.5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和机制

  1. 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和完善。《中国应急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应急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应急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实施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应急法律法规的运行配套标准也有待完善,地方性法规亟待研究制定。
  2. 标准不完善导致相互抗争,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建立了化学品道路安全质量评价体系,并对物流服务提供商进行了质量、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统一评价。 欧洲道路运输危险品主要遵循自动化危险路线(ADR)。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些国内标准较为陈旧,缺乏危险化学品物流服务的准入资格评定标准、检验标准和管理标准与制度。 新标准的申请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工作效率低。 与危险化学品物流有关的法规和标准来自多个部门,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而且往往使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3. 我国石油储量管理机制尚待完善,石油储量采用三级管理体制,宏观管理、行政管理、业务部门三者相互脱节。我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应急联动机制,实行了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 由于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预警评估机制,损伤程度缺乏敏感性。 打破体制的区域性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没有建立,各部门缺乏有效协调,应急效率低下,国家跨区域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联合控制机制有待建立。此外,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在谈论危险化学品时会感到恐慌。 建立应急报告信息发布机制和全民联合监督机制。
  4. 石油化工应急物流发展趋势
  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石化工业将保持长期快速增长。 随着“物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逐步实施,石化应急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将得到大力发展。
  6. 随着二、三期储备基地的建设,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到2020年将达到90天的目标,作为石油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将从“十二五”规划开始增加成品油储备,依托基地和产业布局,加快园区一体化物流体系建设。
  7. 进一步完善区域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全国规模的管网。海底管道技术将迎来加速发展时期,管道安全技术、HSE管理理念(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和诚信经营技术将得到大力推广。
  8. 以 RFID(射频识别技术)设备等智能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大规模应用,为石化供应链全过程监控和跨区域应急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3423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