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16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引入生死教育的研究来支持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哲学信仰、宗教信仰和灵性的综合模式
Huy P. Phan1,2*dagger;, Bing H. Ngu1, Si Chi Chen2, Lijuing Wu2, Wei-Wen Lin2 and Chao-Sheng Hsu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生死教育研究,哲学信仰,宗教信仰,灵性的整合模型 心理学前沿,2020年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阿米代尔新英格兰大学教育学院1所,台湾台北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系2所
摘要
生命教育,又称生死教育,是台湾的一门重要学科,各院校(如高中)都提供优质学习和实施生命教育为重点的学位课程。从台湾教育的角度来看,有趣的是,生命教育的教学也融合了许多东方衍生和概念化的信条,例如佛教教学和精神智慧的重要性。这一前提认为,台湾的生命教育,一般而言,是关于提升、实现和珍惜高质量的生命体验(例如,个人满足感、幸福感)。生命教育的教学也融合了许多东方衍生和概念化的信条,例如佛教教学和精神智慧的重要性。同样,我们自己的课程教学也强调生命教育学生的三个主要、相互关联的部分:生命智慧、生命实践和生命关怀,即寻求有意义的理解和欣赏。在某种程度上,生命教育已经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例如创造和促进了一个文明、充满活力的社会,许多台湾个人表现出尊重长辈、尊重精神和宗教信仰。例如,除了高质量的临终关怀外,许多台湾人在可能的情况下还从事不同类型的慈善活动(为垂死的人提供精神咨询)。
生命教育是一门有益于教与学的学科,因为它的理论理解有助于个体应对病态、负面状况和生活经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消极的生命体验是人类的最终命运:死亡。接近死亡是我们都必须经历的事情。如何接近死亡?听起来不容易,当然,对爱人的悲伤是个人的,我们有些人为此而奋斗。我们主张从生命教育中产生的精神修炼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死亡的问题(例如超越领域的可能性)。然而,更重要的是,从我们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发展来看,我们坚信生命教育的主题确实可以与积极心理学的范式相吻合并得到支持(Seligman,1999,2010;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2000)。
作为本文概念分析的前提,我们认为,一个人'精神开明的自我',体现了生命教育三大方面(即哲学反思、充实个人福祉、精神修养)的融合,从而引发和创造了一些美德和积极的特征,如人生观积极、精神性感知、同情心、宽恕心等。这些美德和品质特征,从我们的哲学推理来看,相当于积极心理学范式所倡导的那些品质。总而言之,我们概念化地认为,从台湾教育的角度看,生命教育的主体可能与积极心理学的范式交织在一起。一个人的精神和开明的自我,或他/她从我们的理性化出发的“整体自我”,是他/她可能拥有的终极最佳生活经验,使他/她能够解决生活条件和经验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生命教育的独特性质是,它包括精神信仰和宗教信仰(例如佛教信仰),鼓励一个人寻求自然和神人关系,以及思考和探索他内在自我的复杂性质。例如,佛教轮回的概念,作为灵性的“证据”,包含了无休止的出生、重生和再死亡的循环,可以为人提供进入来世的希望。我们认为,这种深奥的论述是积极和乐观的,允许个人抛弃生与死的分界线。
关键词: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积极心理学、修身、优化、智慧、正念
导言
生命教育,又称生死教育,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具体来说,参照台湾的情况和教育制度,生命教育在中和大学里讲授,也以教育和社会项目的形式在社会上应用。就台湾教育而言,重要的是,生命教育的教与学也包含了佛教(叶舍与仁波切,1976;盛延,2010)、儒学(姚,2000;哈文斯,2013)和灵性(卡莫迪等人,2008;拉扎里杜与彭塔里斯,2016)的东方理论信条。例如,佛教冥想的教学(例如,对启蒙的关注)被纳入其中,以强调生命教育研究的突出性质,即生命教育关注的是对死亡的探索,这是不可避免的,以及对珍惜生命的实现。一个人怎样才能克服悲伤,接受一个近亲离开了这个物质世界?生命智慧如何帮助一个人的日常运作?不朽和超越死亡的观念是可能的吗?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是生命教育研究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
死亡、悲伤、消极的人生观和不适应的人生经历是不可避免的。克服这些生活缺陷、障碍和困难是一项重要的探索,我们相信生命教育的研究会有所帮助。事实上,除了生命教育之外,我们承认积极心理学的范例(Gilham,Seligman,1999;Seligman,1999;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2000)也可以在帮助减轻痛苦、无助、悲伤和消极生活条件方面发挥突出的作用,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效应的现有研究调查促进了一个心理学概念的发展,我们称之为“个人决心”(e.g.,Phan et al.,2017,2018,2020c)。尽管我们强调教育过程,但我们坚持认为个人决心(简单地定义为“人的精神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专注力”)能够在没有不确定性和保留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任务,以达到最佳效果(Phan et al.,2020c,p.450),能够帮助个人克服障碍,消极的生活经历等。
然而,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将生命教育的研究和积极心理学的范式整合到一个研究发展和或实施的整体框架中。迄今为止,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研究人员试图将这两个理论方向统一为一个连贯的模型。我们认为,这种探究对于跨文化贡献的目的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到东方认识论和哲学推理的独特性时。最近,我们在《心理学前沿》(Phan et al.,2020a)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特别关注积极心理学的统一(Gilham and Seligman,1999;Seligman,1999;Seligman and Csikszentmihalyi,2000)以及佛教视角下的正念(Hanh,1976;Loden,1996;Sheng Yen,2010)。由此看来,从台湾教育的角度来关注生死教育,对于阐明这两种取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理解,是很有见地的。
生命教育导论
有趣的是,台湾非常重视生命教育的研究,这是一门在学校和大学里教授的课程。事实上,许多学者、政府官员和教师都会证明,生命教育的研究在将台湾社会转变为今天的民主、健全和稳定的社会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最近的COVID-19冠状病毒大流行,台湾只有7例死亡病例(注:截至2020年6月30日)(来源:https://www.worldmeters.info/coronavirus/#国家). 同理,台湾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优质服务也值得称道。例如,一些台湾人担任临终关怀义工,提供宗教和精神上的建议。
考虑到它的重要性,我们在即将出版的关于生死教育的书中用了整整一章,我们在本章中详细介绍的台湾生命教育的历史非常有趣——例如,它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死亡学的研究(Fonseca and Tesconi,2012;Doka,2013;Meagher and Balk,2013;Chapple et al.,2017),或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死亡教育。为了理解生命教育的本质,我们必须识别“生命教育”的汉字,它的意思是“生命教育”,当台湾开始推行中学教与学的各种生命教育计划时(台湾教育部,2008、2011、2018)台湾教育部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以确认生命教育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四位作者所在的国立台北教育大学也成立了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致力于促进生死教育。其他机构也有类似的计划和课程,促进生死教育的培养。
什么是生命教育?
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简单地提到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问的问题是,生命教育是关于什么的。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致的答案,因为生命教育的研究范围相对较广。我们试图从历史的叙述(例如,黄松元教授(1993)的一篇开创性论文《死亡教育: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一个有争议的课题》中介绍了生命教育的演变)来提供一个平衡的定义和描述,结果是:生命教育与“精神和个人修养”有关,通过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大学里正式学习一门题为“精神修养”的学科),以引起对生与死的欣赏和有意义的理解(陈,2012,2013)。在这一分析中,生命教育是一个传递知识的正式过程,实际上可以帮助提升、和珍惜高质量的生命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台湾的生命教育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可以教育台湾公民去欣赏和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生命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关注生命的本质。死亡也是生命教育教学中的一个话题(黄,1993),因此为什么生命教育也被称为生死教育。对许多台湾人和亚洲人来说,总的来说,死亡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常常不被谈论。这一点很有趣,因为生与死在一个光谱的两端。生活被认为是积极的(例如,庆祝,欢乐),而相反,死亡是消极的(例如,悲伤,悲伤)。因此,任何人都会选择生而不是死。当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都必须面对的最终命运。亲人去世时的悲伤和绝望是需要帮助、咨询和解决的个人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配合佛教的教导(韩,1976;罗登,1996;盛延,2010),可以协助和劝告台湾人以尊严、宁静和尊重的意识面对死亡(傅,1993)。例如,佛教轮回的概念可以提供对超越死亡本身的“个人超越”的可能性的理解。
在生命教育的背景下,一个有趣的问题经常被问到:什么是生命?这个问题,类似于生命教育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相比之下,死亡的定义可能更容易——例如,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死亡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生物有机体的永久停止。然而,生活更为复杂,可能需要不同的解释和理论方法——哲学、科学、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然而,从一般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生命的本质与一个人在生命中实现他的目的和目标有关,这些目的和目标在生命的不同时期是有结构的为每个人描绘独特、不同的道路。一个人的道路,在其独特的描绘下可能不同于其他人的道路。在讨论蔡英文(2008)的写作时,我们需要考虑两点:
一,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同类型的生命和他们各自的“课程”,这是根本的外观和生命本身的解释。换句话说,正如我们所提到的,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相对独特的,而这种独特性,当然也可能被我们察觉和观察到。重要的是,尽管有这种独特性,一个人一生中的不同组成部分(例如,一个人的就业和家庭生活)是平衡的、连贯的和相互联系的。
二,生命历程的轨迹有很多,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全部性质。也就是说,生命轨迹与生命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多重生命历程轨迹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全部。同样,根据上述描述,存在潜在的操作机制(例如,一个人坚持的精神毅力),其随后可以帮助和促进一个人的成功人生轨迹。
综上所述,从上述两个角度来看,生命是由不同的生命历程轨迹组成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他可能拥有并表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例如,作为配偶的人生轨迹与作为当地银行雇员的人生轨迹。我们预计,不同的人生轨迹是相辅相成的,尽管他们有各自的独特性(例如,配偶与员工)。当然,同样的道理,也有一些潜在的运作机制或原则(蔡,2008)可能有助于帮助和促进实现不同的生命历程轨迹。例如,在一个人作为大学生的生活过程中,他可能依赖优化过程(Phan et al.,2017,2019a,2020b)作为一种操作机制来帮助他的求学经历。同样,另一个人作为老年人的生活轨迹可能包括他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生命教育的目标与意义
前面几节强调了生命的本质,同样也简要地强调了死亡及其后果的重要性。具体而言,生命教育有许多与生命和教育相关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明确的,重点是有意义地欣赏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和深入理解与死亡有关的事情(例如,应对悲伤)。在我们最近的文章中,我们推测其他学者的讨论(Huang,1993;Chen,2012,2013),我们声称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培养和丰富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我们推测,生命教育的目标,同样也是赋予个人信仰和决心去接受死亡或克服与死亡有关的事情(例如悲伤)的能力。例如,佛教的教导(叶舍和仁波切,1976;盛延,2010)在生命教育的框架内,一贯强调精神修养(陈,2001,2009),在这种情况下,它鼓励一个人寻求有意义的理解,超越自我,走向一个终极的、更好的自我,以及把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即积极和消极)转化为某种形式的统一。同样地,这种精神培养的强调也考虑到了神秘和深奥的情感的结合,例如一个人寻求“觉醒”或启蒙经验,并为来世的可能性提供希望。
生命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不同的课程和教育方案上。在人的一生中,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发展:
1.生命智慧:对于一个人来说,从出生到死亡,不断反思他/她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理解提炼为生命智慧的意义(例如,“为什么作为一个国家,提供免费医疗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2.生命的关怀:正如我们简要描述的,生命智慧可以培养一种适当的心态,它可以强调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同理心、同情、怜悯和爱的重要性。反过来,这些属性可能会激励和迫使一个人表现出对他人的爱和关心。
3.生活实践:一个人以沉思、修炼、提高为主要目的,过有意义的生活,是一项值得注意的壮举。在这种情况下,有意义的生活实践可能包括志愿社区服务(例如,星期六在教堂帮忙)。
从这一认识中可以看出,就生命而言,有三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独特要素:智慧、关怀和实践。在我们接下来的探索中,智慧、关怀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事实上,它们可以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主题:生与死结合起来。因此,作为一个总结点,我们可以说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生命的智慧、关怀和实践的真谛与本质。
例如,在大学的学习课程中,教育者可能会选择包括关注或反映智慧、关怀和生活实践重要性的学科内容。同时,通过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和协作的学科内容也可能需要学习和理解与死亡有关的问题,例如,以佛教信仰作为可能的手段来应对悲伤(Phan等人,2019b,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66623],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晚年丧偶和已婚妇女的休闲活动和抑郁症状外文翻译资料
- 认知行为与心理动力人际治疗对进食障碍的影响:一项关于缓解期患者特征和改变在进食障碍特异性和一般精神病理学中的作用的荟萃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社区和疗养院里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外文翻译资料
- 日本社区协会的参与和正式志愿者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组织中的变革型领导与社会工作者更替的关系外文翻译资料
- 社区参与现实世界:新形势下的机遇与陷阱治理空间外文翻译资料
- 提升在社区独立生活的长者的生活满意度:看护者对志愿者的看法外文翻译资料
- 非典型就业群体失业保障制度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和综合护理外文翻译资料
- 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轨研究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