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修复、再生与娱乐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02 12:20:32

英语原文共 5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城市更新中的修复、再生与娱乐

——范清溪湖(南株洲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旧建筑的维修改造是促进城市更新的有效途径。城市特殊情境的再创造是对城市语境的一种高度尊重。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香港、台湾城市更新的典型实例,探讨了旧建筑改造与地域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环境、场所精神依从性相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城市更新;旧建筑;复兴;特殊情况;游憩

(一)导言

20世纪50年代,由于人们对现代主义规划理念下传统城市结构和历史文脉的消失感到失望,英国掀起了一股历史保护热潮。1953年,《历史建筑古迹保护法》的颁布,使人们认识到,城市建筑群、外部空间、道路、广场等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整体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力度要大于单一建筑。世世代代的历史建筑是历史信息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价值的体现。。。因此,破坏这些地区将导致文化、社会甚至经济损失。中国的城市更新已经从保守、僵化转向追求新。我们不能忍受自然环境的荒芜,而是让宝贵的人类环境遭到破坏。”“有机更新”理念是吴良勇教授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提出并逐步完善的。他主张根据当前的房屋状况,在处理住宅建筑方面有所作为。他认为,应当保留质量好、价值高的文物建筑,对部分状况良好的建筑进行修缮,对破碎的建筑进行拆除和更新。城市作为有机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应该是有机的、相互联系的、和谐共存的。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不断代谢的,必须与原有的城市结构相适应。这种代谢过程应是渐进的、连续的,并遵循内在的规律和规律。

(二)旧建筑的维修和创造

一些遗迹被故意永久保存下来。虽然它们在物质上属于建筑遗迹,但事实上它们是从废墟中分离出来的,并成为永恒的遗迹。一些所谓的“古董建筑”虽然具有传统建筑的特征,实际上具有传统建筑的建筑符号和民俗风情,但很难达到体现文化语境的目的。因此,无论是故意制造的废墟,还是以发展的名义到处建造的古镇,实际上都属于没有生命的关节。”“生命”无法延续,“文化语境”无法创造。因此,尽力修理和“更新”旧建筑是对它们的合理尊重。

  1. 台北市城市更新工程

上世纪末以来,“空地再利用”的概念成为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和政策方向。遵循这一理念,台北市提出「都市更新规划」,其中历史文化区需加以维护与保存。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引入了“田野域”的概念,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单一建筑扩展到建筑与环境、居民生活的联系。

迪化街一直是台北市重要的杂货、茶叶、中药材及面料集散地。大多数商店都是长条形的,而且是多跨的。这些店面虽然门面不宽,但又幽长而深邃,兼具商住功能,是清代台湾街的典型形态“图一”。就眼前所见,整条街上都是不同风格的建筑,如现代风格、巴洛克风格、西式风格、闽南风格等,虽然上世纪80年代实施的“城市更新”规划也经历了保留或废除的争论,这条街原来的7.8米宽风格终于保留了下来。街上有77栋建筑,与清代闽南风格的建筑和日本占领时期重建的建筑混在一起。1996年,经过“春节购物”的改造和重新定位,这条长约800米的老街重新焕发了生机。

与迪化街相比,“玉山饭店”的重生是公众自发的行为。由于日本殖民地时期的工业铁路,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自20世纪60年代林业政策转变以来就面临着倒闭的风险。为了保护与当地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玉山饭店,元雅文化协会主席、元雅图书馆馆主余国新租用了酒店并试图通过建筑考古恢复其原貌,保留住宿功能。只有这样,酒店的精神才能真正传承下去。他请了许多朋友来修理旅馆,这使当地人很感动。修缮规划逐渐受到了包括学生和网友在内的众多人的关注,他们纷纷努力对废弃的酒店进行更新改造。走进这座拱廊式建筑,慢跑的传统手法在不经意间增添了一份宁静。不是太多的装饰,而是简单的情感占据了每个角落。木梯周围有各种商品,有的是嘉义的书,有的是手工艺品和有机大米。酒吧周围的标语贴纸表达了主人对社会的充分关怀。一楼咖啡厅的咖啡也是从当地农民那里引进的,利润直接反馈给农民,“玉山宾馆”,改为背包客旅社也是一个小型的艺术中心,不时组织文化活动和市场。每周五晚上都有纪录片和免费电影。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举行音乐爱好者交流会,每周有一天分享当地手工艺品等。

经历了60年沧桑的老木屋酒店重生了。它看起来低调,但实际上却很奢华,因为它华丽地承载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它就像一个慢慢打开的宝箱,可以用手触摸,用眼睛阅读,用心灵感触。它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成长。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老房子不方便、不舒服、不美观,但绝对方便、舒适。这就是悖论。

现在的“新”事物最终会成为未来的“旧”事物。经过机械加工的新建筑充满了混凝土的味道,但经过改造的老房子仍然可以看到人、生命和过去的痕迹。马赛克图案、人工雕刻造型、窗面线条等当今难以见到的设计工程方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1. 香港的“建筑复兴”

2007,香港行政报告提出了“渐进式发展”,指出发展必须伴随着文物保护,并提出振兴历史建筑。2009年,行政报告提出了“中央保护”计划,其中包括:中央码头用地、中央市场、中央学校原址、中央派出所集团、中央政府办公楼等。历史建筑振兴咨询委员会主席陈志思说,保护不仅要把建筑物保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要在保留建筑物后做点什么。保护的目的是让一代又一代人意识到一座建筑的历史意义。因此,保护不只是简单地保留建筑物,而是给建筑物注入新的生命,这就是所谓的“图2”。

在一些市区重建计划中,市区重建局为艺术及文化用途而分隔空间。例如,它决定采用“艺术共同体”的运作模式来激活湾仔的“蓝屋”,这被改为“动画基地”。香港故事屋,也被称为“蓝房子”,是由下而上协商的结果。自2012起,香港故事屋致力于推广社区的艺术文化,定期举办展览和其他文化活动,使参与者能够了解整个湾仔乃至整个香港的民俗历史和文化。馆长卢跃迁是当地的一位艺术家。在他看来,故事屋是表达邻里思想的平台,他的作用是充当连接邻里和房子的桥梁。通过自下而上的运作模式,他经常召集邻里会议讨论与房子有关的事宜,参与者包括蓝房子的居民、附近的居民、区域外的人以及不同背景的用户。所有的用户都是平等的,一起思考社区是什么。屋外的一把旧椅子上写着“社区是什么?”也许,这个问题应该被思考和感受。房子里的展览往往与社区的形象有关。例如,欧阳乃占的绘画展可以让参观者通过绘画来思考香港被记录的原因以及这些画在香港上的重要性。“时代招牌”展览希望看到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老年人觉得这家店是他们毕生的努力,这家店叫陈光基,店的质量是有名字保证的。

也许,对于一个废弃的地方或建筑物,通常情况下,这个地方或建筑物总是被周围的居民稍微修缮一下,然后用于其他用途。根据他们的喜好,人们可以“维护”或“整合”旧建筑。然而,无论是“维护”还是“整合”,重要的是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即兴创作。

(三) 特定城市环境的再创造

单纯的建筑物理状态保护往往使历史景观留下外在的、空洞的形态,缺乏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情感联想。因此,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延续建筑的“生命”。城市景观重建是为了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独特魅力,挖掘隐藏在这些历史景观中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活动。然而,特殊情况的重建也是有选择的。这并不意味着新建筑盲目地适应了旧建筑的风格,这将阻碍城市和历史的发展。

除了作为一个栖息地,该建筑还具有作为城市组成部分和历史标志的功能。因此,每个时代的建筑都要反映时代的真实特征,使城市的轨迹直截了当。在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的老城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汇聚在一起,展现出时空跨度和文化多样性。

  1. 台湾“北投温泉博物馆”——北投历史和时空的交错

北投温泉文化继承了北投温泉的传统,非常适合户外淋浴。20世纪初以来,在“台湾妇女慈善会”的组织下,1907年在这里设立了“慈善浴场”,这是第一代公共浴场。1913年,在第二代公共浴场(现北投温泉博物馆)台北市市长金村大吉的规划下,该浴场成为东亚最大的温泉公共浴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投温泉在时间和空间的演变中逐渐被遗弃。直到1994年,北投小学师生们才因农村教学而挖掘出这座废弃的浴场,并准备了一份请愿书为这座浴场求情。在其他热心人士的推动下,北投温泉于1997年被宣布为三级浮雕,1998年经文物修复和再利用,成立了“北投温泉博物馆”。

作为社区居民保存和保存的历史遗迹,北投温泉博物馆对北投文化“图三”起到了精神象征的作用。随着当年北投温泉的兴起,日本艺妓开始传入,并由此衍生出了“中溪”边走边唱、摩托速递2、餐厅美食3等特殊文化。近年来,温泉博物馆积极推广与台湾有关的台湾月吉他和民谣,成为北投之春的特色文化活动。

2015年5月,在ADCS大会的组织下,笔者有幸参观了北投

日本的“Nakasi”指的是像流水一样在游走的歌手,在各种旅馆和旅馆里唱歌。后来日本人去北投洗澡时介绍了那卡西。大繁荣时期,温泉区有100多支纳卡西乐团。2日占时代温泉产业发达,在温泉宾馆、饭店表演的艺妓、女服务员被黑头车、三轮车接走,开在新北头。有了汽车,特殊行业的女孩就换上了汽车,以便更快地提供服务,因此被称为“迅速交货”。1979年,政府“取缔卖淫嫖娼”后,汽车公司转而为北投普通居民服务,采用排班制和电话预约制。在老北头市场,光明路沿线、北头公园、永兴路口等地都有很多汽车服务站。日军占领时期的3家餐馆主要集中在大道城和孟家,但在北投并不流行。1913年,开始为餐馆提供申请许可,其中有几家餐馆开始经营,价格远低于大道城和孟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投出现了许多餐厅,提供盛宴和台湾菜,温泉和美食相结合。努斯金惠芳提出推广“年终派对”。对于预订者,艺妓表演和温泉浴是免费的。于是,餐馆随着市场的出现而出现,北投成为了所谓的“美食街”,开始发展以餐桌定价的“餐馆菜”,做菜精致、造型美观、价格昂贵。

温泉博物馆。博物馆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一层是砖,二层是木。外观采用“混入外物”的主要特点。博物馆收藏的陶瓷温泉导管是温泉股东元老设计的陶管,由莺歌窑特别烧制,可满足日本人从台湾撤军后对温泉水的需求。而以陶管连接的储水罐,则首次以钢筋混凝土为外墙,玻璃钢为外立面,因地制宜地调整措施,解决台湾台风、地震等问题。在榻榻米馆听介绍时,林顾问的话代表了博物馆的使命,“没有博物馆,游客都在这里玩耍;博物馆建成后,游客在这里体验温泉。除游客外,还引导温泉酒店的客商依托社区文化发展当地文化产业。当然,所有这些都归因于儿童的请愿。”

此外,北投市公共温泉浴场旧址再利用的成果,也促使北投市社区居民进一步提出“自创社区”的理念。他们从学者、文史协会、校长、教师和温泉产业等各界人士那里收集意见,发展北投文化特色,展示北投历史风貌。这也是台北市展现社区历史与产业文化的先例。

  1. 台湾铁路文化艺术村铁路闲置空间美学

1997年夏,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在进行中部地区闲置空间研究与规划时,发现台湾铁路仓库的潜在价值。高大宽敞的室内空间非常适合艺术创作和展示。铁路沿线的所有仓库都可以作为一个特色的艺术网络来开发和连接,通过运营的铁路为人们展示地区的文化特色。因此,一些老站台、老铁路和铁路仓库完整保存成为“铁路艺术村”。2000年6月,台中站沿线的“20号仓库”作为台湾第一个铁路艺术村对外开放。在村庄里,不仅有老车站的铁轨,还有外号东线叮当的光华车厢(由于蓝白的颜色)。车厢重新刷上了黄白相间的漆,停止了运营,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东线的奔跑氛围。公园内有日本占领时期修建的供水塔、二战时期的防空洞、80多年历史的老火车站设备室hellip;hellip;所有丰富的铁路遗迹都恢复了以前的铁路景观。

原方寮站站房的原木候车椅和地面镶嵌艺术瓷砖。地下通道出口两侧悬挂了许多展示方略景观的三维陶瓷板画,与老铁路宿舍改造的三层艺术区“图四”紧密相连。这里有一个不同于城市的景象,那里挤满了人和车辆。除了繁茂的树木,还有许多艺术手法。一些与铁路文化有关,如洪水木和金属制成的火车图标,以及一些马赛克瓷贴纸、动物形状的邮箱等。

台湾铁路艺术村是闲置空间的良好再利用,也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生命美学。在这里,我们免费吸引文艺团体或艺术家个人进行创作。对于不同的创作项目,租期为半年左右。然后其他艺术家被允许到公园创作。随着“换血”的频繁进行,不仅可以保证园区的不断变化和创新,而且可以公平地惠及每一位艺术家。艺术家进村入户期间,与沿线社区居民和游客互动,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创新和提升。而且,确实许多当地人可能不了解他的地方文化。一旦参与到这些村庄的研究、DIY等课程中,他们都可以成为文化创新的生力军。居民通过自主参与,可以形成自己的居住环境,改善铁路走廊沿线的建筑景观,创造新的铁路美学。

(四)结论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宝贵的地域文化,这可以通过居民的生活和人们赖以生存的建筑来体现。也许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建筑融合了我们过去的许多情感和记忆。当有一天,它们被一个个地摧毁,原本的生活环境被一点点地切断,某种陌生而略带侵略性的文化被植入其中。那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栋楼。

参考文献

[1] Li Gang. Regional Urban Design [M]. Shenya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12: 165.

[2] TRAVELER Luxe. Slow Journey of Mysteries of Taiwan Railway [M]. Taipei: Moke Publications Limited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41191],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