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17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中标对工程投标的影响
Bee Lan Oo,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Hing-Po Lo,香港城市大学管理科学系,中国香港
Benson Teck-Heng Lim,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环境学院
摘要
目的——中标会对建筑企业的能力水平产生影响。本文旨在研究中标对承包商投标定价策略的影响。
设计/方法/途径——在确定中标前后招标趋势的具体类型时,出价变化表示为相对于中标时间的函数,本文中提到的事件将使用分段混合效应模型。所分析的投标包括香港建筑承建商记录的一系列投标中标。
发现——结果表明,投标成功率与投标价格有关系。投标人一般在中标前的时间段内投标价格较低,而且在中标后的时间段内竞争力较弱。但是,通过考虑投标人竞价竞争力差异的个体投标者特征,表明投标人在投标时间和投标时间内的投标价格决策中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然而,中标前后的统计意义上的竞标趋势证明了企业投标行为随时间推移的系统性变化确实影响了企业能力水平的变化。
原创性/价值——这种实证调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明,随着投标行为随时间的系统变化,企业能力水平将随之变化,体现了将企业能力水平纳入未来发展建设投标理论框架的必要性。
关键词:企业能力,中标,竞标趋势,建筑行业,企业 ,招标类型研究论文
第1章 引言
建筑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没有明显的进步(Runeson,1997)。他特别指出,通常被称为建筑经济学一部分的招投标理论的理论发展进展缓慢。迄今为止,为了分析不同理论对施工招投标的适用性的少数研究,Runeson和Raftery(1998)认为,新古典主义的微观经济理论更倾向于Gate(1967)的投标理论,Skitmore等人(2006)相较于全价格定价理论更支持此理论。 Skitmore和Smyth(2007)从营销观点出发,从营销角度对实际应用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挑战进一步考察了施工招标价格。这些以前的研究已经确定了所研究理论的概念和实际局限性,并倡导为了进步,需要通过实证工作进一步探讨定价做法,以建立经验规律,作为建设投标理论框架的基础。毫无疑问,现阶段建筑行业的竞价定价做法很复杂。这种定价做法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特殊性质,其中包括需求水平的高度不确定性,设计和生产过程的分离以及建筑需求和供应的庞大(Skitmore,2006)。实际上,需求不确定性足以产生竞争对手之间的异质性(Lippman,1991),特别是因为与建筑需求预测有关的重大问题(Males,1991)。异质性的条件导致承包商对于招标决定的不同倾向,对影响其投标决定的因素有不同程度的 偏好或敏感性(Oo et al,2007a,2008,2010a)。
在施工招标中,承包商的定价决策已经被发现要受外源和内生变量的影响,这些因素因其被考虑的环境而变化(例如,Ahmad和Minkarah,1988;Shash,1993)。由于承包商之间不同的定价目标,招标定价方法对于个别建筑公司是独一无二的。基本上,他们需要通过瞄准有助于满足公司目标的投标来获得机会。实证研究发现,承包商由于认识到在经常性竞争性投标中对资源的影响,在投标/不投标决策中是有选择性的(例如,Odusote和Fellows,1992; Lowe和Parvar,2004; Oo等,2008)。特定工程的中标将对企业的能力水平产生影响,即是否有足够可用于进行未来合同的资源。先前的研究还表明,由于承包商的投标价格随着产能利用率和一般市场状况而变化,所以投标几乎没有随机性(例如,Flanagan和Norman,1985; Runeson和Skitmore,1999)。
本文探讨了中标对承包商投标报价策略的影响。利用分段混合效应模型探讨了投标报价与投标成功的关系,标的频率,投标的变化被表示为时间相对于中标的一个函数。这样就可以考虑中标前后竞价趋势的具体类型。鉴定出的投标趋势提供了一个中标对承包商的投标定价策略的影响的有力证据。特别地,这种实证调查增加了对理论和实证的理解,支持需要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纳入企业的能力水平考量,促进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的未来发展。
第2章 中标
承包商采取各种招标策略,提高他们中标的机会。在加拿大承包商的调查中,Fayek等(1999)发现,投标定价中最重要的目标是中标。因此,承包商将提交低价(即具有竞争力的低价标),以提高成功率。实证证据表明,承包商中标的几率确实提高了。
某些情况下,即使他们由于某些原因不希望中标,他们仍然会投标。这是因为:
(1)表明他们还在市场上;
(2)要了解目前的市场情况,唯一可靠的方法是完成一个特定的投标机会然后分析自身与中标者的差距(Runeson, 2000);
(3)增加竞争对手中标的难度(Drew,1994);
(4)为了不让竞争对手参与竞争(Drew, 1994);
(5)与客户保持合作,以确保未来的投标机会(Collins and Pasquire, 1996)。
另一方面,低价标要求对承包商的定价做法加以关注。投标价格中的承包商报价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表示“降价”,即提交低或零概率的投标。正如Runeson(2000)所言,如果承包商未能赢得投标和承担未使用能力费用的预期成本大于预计以投标价执行合同的损失,承包商定价往往是合理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购买工作”,被视为定价策略,以保持业务往来(Fellows和Langford,1980)。他们进一步指出,购买工作可能是由于承包商在经济衰退中难以生存,尽管看起来没有吸引力,降低了短期盈利能力,但可能吸引未来的潜在项目,并保持公司的资源流动。 Oo等人(2010a)发现,承包商喜欢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小型合同,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经济衰退中生存下来,等待建筑市场的下一个繁荣。Dyer和Kagel(1996)将这种现象称为简单的生存压力,既适用于新市场参与者,也适用于经验丰富的承包商。由此看来,建筑定价是面向市场的(Skitmore等,2006)。承包商在投标价格上的标记决定对市场情况或更准确地反映了需求和产能利用率的变化(Runeson,2000)。
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投标价格根据需求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例如Carr and Sandahl,1978;Runeson,1988:;Chan,1996等)。这是一个经典的例子,de Neufville 等(1977)在市场“好”和“坏”的年份中,即分别为承建商的最大及最少活动的年份分别进行系统化的标记,他们发现承包商的报价明显低于好的年份,这些出价的变化被认为与承包商的工作需要有关。Oo等人利用了两个市场条件情景的实验环境,即“需要工作的繁荣时期”和“需要低工作的衰退时期” (2007b)获得非常相似,非常显着的结果。即在项目所有其他方面都是相同的(Flanagan和Norman,1985)的情况下,工作需求被视为公司的产能利用率的反映。承包商工作需求很低(即没有闲置产能)时将提交一个相对较高的报价,工作需求较高(即拥有大量闲置产能)时将提交相对较低的报价。他们证明了价格的变化是由于机会成本,即现有的资源,以及对赢得特定竞价竞争的资源可用性的影响。根据他们的分析,如果投标包括项目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如果有大量的剩余产能,机会成本可能接近零,从而降低投标报价。
在考虑到产能利用率的周期性时,承包商没有闲置产能的时候过早地获得投标意味着需要更高的价格,因为承包商需要采用新的生产要素来扩大其最佳产能,赢得投标太晚则意味着承包商必须支付承担未使用能力的费用(Runeson和Skitmore,1999)。他们声称,一种合理的方法是改变麦卡弗和佩蒂特(1976年)的cusum曲线所示的标记。也就是说,从高标准开始,系统地减少投标,使投标更具竞争力,因为对新工作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在McCaffer和Pettitt的cusum曲线中,累计金额(投标-平均投标)/平均报价)约有600个合同,涉及约400个承包商,这些合同是根据合同编号而绘制的。他们发现,85%的投标中标之前都是日益激烈的竞争,直到承包商赢得投标。中标后,竞争性的投标被记录下来,因为承包商们并不急于赢得一份工作。然而,最近Skitmore和Runeson(2006)的一项研究旨在测试McCaffer和Pettitt(1976)发现的招标趋势的统计学意义,他们发现:
(1)在竞标过程中,中标者并不一定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
(2)一段时间内高低的投标趋势很可能是由于存在高度竞争力的出价或异常值。
他们的分析中包括来自八个投标者的投标,他们没有考虑在McCaffer和Pettitt的cusum曲线中检测到中标后的竞争趋势。虽然这两项实证研究没有应用建模技术来提供中标前后投标趋势的重要性统计数据,但这些研究被认为是本次研究提供实证调查方向的最接近的研究。在这里,我们使用分段混合效果建模方法来模拟中标前后建筑工程投标价格变化过程。它旨在进一步测试McCaffer和Pettitt的cusum曲线,假设“胜出投标之前,竞争对手的竞标会越来越激烈,之后则会有更少的竞争”。
第3章 数据资料
分析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得,因为数据收集过程耗时且昂贵,如果客户没有公开披露其投标数据。虽然承包商可以从竞争对手,分包商,熟人,供应商和报纸等各种来源获得竞争对手的投标(Drew和Fellows,1996),但是数据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很可能是有问题的。不过,从1990年到1996年,香港建筑服务部的所有建筑合同都有完整的投标书供分析。它包括了在Fu等(2002年)出版的266个建筑合同。这些建筑合同中,有203个是建筑工程,63个是改建和扩建工程,这些建筑的平均合同价值分别为1.34亿港元和9700万港元(1996年的价格)。有85家中型到大型建筑公司竞争这些工作,数据集中共记录了3,560项投标。
表一 投标频率
投标次数 |
投标人数 |
百分比(%) |
1-10 |
7 |
10.4 |
11-20 |
24 |
35.8 |
21-30 |
13 |
19.4 |
31-40 |
10 |
14.9 |
41-50 |
7 |
10.4 |
51-60 |
4 |
6.0 |
61-70 |
1 |
1.5 |
71-80 |
1 |
1.5 |
总和 |
64 |
100 |
总投标次数 |
1778 |
|
平均投标次数 |
26.53 |
应用一套标准来提取每个投标人记录的最长一系列投标,以对投标成功的效果进行建模。对于每一系列的投标,必须至少有一个记录在中标之前和之后的观察(投标)(即事件)。在连续中标的情况下,不构成单一的“事件”,本系列不包括在分析中。提取后,建模尝试中包括67个投标人的1,778个投标(即67个出价)。 表一提供的投标总体平均频率为每投标人26.5个投标。大多数(55%)的投标人在其最长的一系列投标中记录了11到30个投标。然而,有几个投标人(9%)拥有非常多的投标,其最长一系列投标中的报价从51到80个不等。
对于投标前后的频率,投标人的百分之五十已经在中标前后提交了十个投标范围,如表二所示。此外,还有一些投标人在投标前后获得了31到60个投标报价,剩下的投标人则获得了11到30次的中标后投标。也可以看出,每个投标者在中标前后记录的平均投标数量非常接近,即12到13个投标,这意味着在包含26.5个投标的平均系列中的中标。
表二 中标前后的投标频率
中标前 |
中标后 |
|||
投标次数 |
投标人数 |
百分比(%) |
投标人数 |
百分比(%) |
1-10 |
36 |
53.7 |
33 |
49.3 |
11-20 |
18 |
26.9 |
24 |
35.8 |
21-30 <!--全文共15880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4270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