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倾向、偏执狂和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2023-01-08 12:35:04

无聊倾向、偏执狂和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

米歇尔·冯·格明根,布莱斯·f·沙利文,安德鲁·m·波美兰茨

南伊利诺伊大学爱德华斯维尔分校心理学系

摘要:本研究探讨无聊倾向、偏执狂和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所中西部大学的本科生(N=107)完成了无聊倾向量表、偏执狂量表和自我意识量表。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偏执狂与无聊倾向、公共自我意识、私人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存在显著相关。由于偏执狂与无聊倾向、公众自我意识、私人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大小,采用逐步层次回归分析来确定哪个概念是偏执狂最强的预测因子。逐步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聊倾向是偏执狂的最强预测因子。此外,无聊倾向与个人自我意识、自我反思显著相关,而与一般自我意识、公共自我意识均无显著相关。独立t检验显示,男性被试的偏执狂和无聊倾向明显高于女性被试。

关键词:无聊倾向;偏执;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内部状态的认识;社会焦虑;性别差异

1.介绍

1.1 无聊倾向及其相关的消极人格

无聊可能被描述为一种短暂的精神状态,之前的研究表明,无聊倾向与许多负面的人格特征和不受欢迎的情绪状态有关。那些容易感到厌倦的人感到与社会疏远(Tolor, 1989);是否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和严重的消极自我意识(Seib amp; Vodanovich, 1998);对家人、朋友和陌生人产生并保持敌意和怀疑(Rupp amp; Vodanovich, 1997);觉得自己很重要(Wink amp; Donahue, 1997);并有一个临床表现,证明了虚构和误解的认知和身体症状(Sommers amp; Vodanovich, 2000)。所有这些发现都表明,那些不断感到无聊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表现出与偏执想法一致的特征。

无聊倾向先前被认为与悲伤、孤独和其他抑郁症状有关(Farmer amp; Sundberg, 1986)。Tolor(1989)调查了那些容易感到无聊的人是否经历了与他人的情感距离,他报告说,那些容易感到无聊的人比那些没有被定义为容易感到无聊的人感到更疏远和更缺乏自信。此外,这些结果表明,那些容易感到无聊的人会故意认为他们在精神上和情感上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脱节。这些研究表明,有无聊倾向的人缺乏自信,并且表现出无聊倾向与消极和远离社会有关。

无聊倾向也被检查在它的关系与其他心理健康的措施。Sommers和Vodanovich(2000)报告说,无聊倾向得分越高,霍普金斯症状清单(HSCL;Derogatis, Lipman, Rickels, Uhlenhuth, amp; Covi, 1974)。具体地说,那些容易感到无聊的人被发现有强迫症、躯体化、焦虑、人际敏感性和抑郁的困难。也许最有趣的相关性是在无聊倾向和人际敏感性亚量表之间发现的。HSCL的这个子量表被设计用来确定一个人是否有负面的社会取向,其项目的内容范围从感觉极端的人际关系敏感性到仅仅对他人怀有轻蔑。与其他分量表一样,那些在无聊倾向上得分较高的人,也比那些不容易感到无聊的人得到了更高的评分。由于那些在无聊倾向上得分较高的人将自己定义为保持更大的消极社会取向,因此,他们不会像那些得分不那么高的人那样对他人有那么多的信任和关心。由于他们的敏感和情绪不稳定,他们在中立的情况下变得毫无道理地痛苦。他们倾向于过度喜怒无常,认为人们是不礼貌的,并嘲笑他们,这使得这一人群很容易扭曲人际关系。此外,一个具有这种心态的人会将任何模糊的人际对话或行为误解为有害的,这可能会导致那些容易厌倦的人在他们的社会交往中把自己误认成无辜的受害者。

有无聊倾向的人认可各种各样的疾病,Sommers和Vodanovich(2000)认为这可能是他们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的结果。此外,固着可能会导致那些倾向于无聊的人相信想象中的问题确实存在。根据《诊断统计手册- iv》(DSM-IV;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 1994)当一个人生动地描述了一种连续的、无法用任何现有条件来解释的、高度削弱的抱怨模式时,躯体化就发生了。DSM-IV声称,个人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医疗问题的存在,这些抱怨可能是一些潜在的混乱(APA)的身体表现。因此,由于可能结合了自我固定,缺乏刺激,和无意识的冲突,容易感到无聊的人可能有发明问题的倾向,可能对中性事件做出消极的错误的假设。

虽然自恋一直被认为是偏执的一个特征(APA, 1994),但Kohut和Masterson(引用Wink amp; Donahue, 1997)认为自恋与无聊倾向有关。Wink(1991)认为这种自恋有两种类型: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Wink认为,公开的自恋是DSM-IV (APA)标准中认可的一种形式,以自我为中心和自负为特征。与此相反,Wink认为,隐蔽的自恋是由追求卓越的最小动机、压抑的想法和掩盖了浮夸的自卑组成的。尽管这两种类型的自恋从表面上看是完全不同的,但以自我为中心仍然是它们的共同点。Wink和Donahue发现无聊倾向和自恋之间存在一种积极而显著的关系。研究结果还显示,无聊倾向得分越高,与隐性自恋的关系就越强,而非显性自恋。这些发现提供了另一个不安全感和自我投入与无聊倾向相关的例子,它们可能进一步暗示,存在于那些容易产生无聊的人身上的认知类型在一种自私的方式下被扭曲了。

1.2 偏执狂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据报道,偏执型个体通常对他人持怀疑态度,好争论,充满敌意,妄自尊大,控制欲强,在临床环境中,男性占绝大多数(APA, 1994;Millon amp; Davis, 1996;斯佩里,1996)。他们对他人的热情攻击与他人的行为是不可比较的,他们被描述为几乎持续的高度嫉妒和易怒(Millon amp; Davis, 1996)。作为一种免受批评的手段,由于需要自力更生,他们往往疏远自己从别人(APA, 1994年;卡梅伦,1943;米隆,1981)。据报道,当他们处于孤立状态时,他们会质疑别人对自己的忠诚,并总是寻找和(或)编造无数理由来证实自己对别人的不忠。多疑的人认为任何个人的不幸都是由他人的背叛和缺点引起的。

许多研究人员报告说,偏执型的人有一种典型的倾向,那就是把社会交往误解为对自己的侵犯,并且对任何轻微的迹象都保持高度敏感,即使这些迹象并不明显。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或严重的自我意识一直被视为偏执狂的中心特征,并总是误导人们相信他们是他人注意力的中心(卡梅伦,1943;Fenigstein, 1984;格林沃尔德,1980;Kraepelin, 1968;莱恩,1969)。重度自我意识与轻度偏执狂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enigstein amp; Vanable, 1992),从而证实了它在偏执狂思维中的作用。偏执狂量表的开发者(Fenigstein amp; Vanable, 1992)设计了一份非临床偏执狂量表,并发现自我意识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在偏执狂量表上也显著支持某些项目。

Cameron(1943)宣称,当创造和夸大事件时,偏执型个体的认知退化过程仍在继续,然后进一步修正,以符合他们的错误信念图式。他断言,这种扭曲的过程是相关人员无法发现和理解其他方式来看待和定义情况。Millon(1981)发表了一份声明,揭示了这些错误信念被认为是准确的程度,“hellip;hellip;那些不能支持他们的系统的事件只能证明其他人是多么的欺骗”(第381页)。本质上,这揭示了偏执狂的推理的一致性和感知的有效性,以及这些信念是如何自我同步的。

长久以来,自我意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引导和帮助一个人更了解真实自我的特质。这种对身份的理解可以帮助发现长处和短处,因此可能被视为一种增强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工具。然而,如前所述,高度或极端的自我意识是偏执狂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Fenigstein amp; Vanable, 1992)。Laing(1969)报告说自我意识有两个方面:“自我对自身的认识和作为他人观察对象的自我认识”,第113页)。这包括对自己的熟悉或洞察,但它也暗示了这个概念有一种类似怀疑的负面性质。Fenigstein, Scheier和Buss(1975)开发了自我意识量表,他们的测量由两个因素组成,反映了不同的关注领域。Fenigstein etal. (1975)指出,公共自我意识与个体将自己定位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并将对自己进行消极反思的行为定义为私人自我意识。

通过回忆猜疑可能是偏执狂最重要的特征,人们很容易在公众的自我意识和偏执狂的推理之间找到相似之处。Laing(1969)将怀疑作为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他断言,当一个人在他人面前增强了对自己的认识时,这可能会扭曲他们的感知,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思想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虽然这一概念类似于妄想性知觉,但它可以被看作是不断增加的非理性误解过程中的一个初始阶段。Laing(1969)断言的进一步证据发现,当公众的自我意识与作为目标的自我的过度感知偏差和偏执狂量表正相关时(Fenigstein, 1984;Fenigstein amp; Vanable, 1992)。对自我的过度感知是偏执狂思维中常见的一种偏见,这种偏执狂思维发生在人们高估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时(格林沃尔德,1980)。Fenigstein(1984)发现,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个体比那些被发现具有明显低水平自我意识的个体更倾向于高估自己。

Fenigstein等人(1975)认为,当个体以一种贬损的方式反复思考他们的感受和行为时,他们正在远离自我意识的健康状态。专注于行为、决定和自我的行为符合Fenigstein等人(1975)对私人自我意识的定义,是抑郁症和一般负面影响的一个公认特征。之前的研究已经揭示了私人自我意识量表由两个因素组成:内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Mittal amp; Balasu- bramanian, 1987)。内在状态意识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变化和如何处理认知的敏感。另一方面,自我反省是自我反省的过程。Conway和Giannopoulos(1993)认为,抑郁的人可以比大多数人更频繁地尝试去理解自己,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并且正在努力去获得这种认识。为了确定抑郁思维和这些形式的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这些作者将Beck抑郁量表(Beck, Ward, Mendelson, Mock, amp; Erbaugh, 1961)和自我意识量表的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subscale (Fenigstein et al., 1975)联系起来。自尊和自我反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证实了不断地质疑自己对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有害的。

私人的自我意识也被发现与侵略有关。Fenigstein等人(1975)讨论了他们的一些未发表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愤怒是一个特定的方面私人的自我意识。在他们的研究中,实验对象被实验者激怒,之后被给予攻击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愤怒在那些自我意识较高的受试者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但它与个人自我意识或公众自我意识较低的受试者并无关联。

1.3 无聊倾向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Seib和Vodanovich(1998)证明,有无聊倾向的人会做出自我责备的行为,他们对自己的情绪不像那些在构念上得分不低的人那么敏感。这些作者将自我意识定义为类似于自我意识的状态。在这种观点中,自我意识是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相一致的。他们假设,当个体开始有害地评估自己,并且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时,这种状态就会变得有害。Seib和Vodanovich(1998)研究的参与者使用无聊倾向量表(Farmer amp; Sundberg, 1986)和自我意识量表的自我意识亚量表(Fenigstein et al.,1975)。Seib和Vodanovich(1998)使用私人自我意识量表及其自我反思和内部状态意识分量表。研究发现,无聊程度越高的人,其自我状态意识水平越低,自我反思能力越强。这表明,有无聊倾向的人对自己情绪的变化不那么敏感,往往以一种极其挑剔的方式专注于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之前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所带来的有害后果(Conway amp; Giannopoulos, 1993;Fenigstein amp; Vanable, 1992)。这些发现,再加上Sommers和Vodanovich(2000)以及Wink和Donahue(1997)的研究,创造了一种容易感到无聊的人的形象,他们极度自我,沉浸在自己和生活中真实的、夸张的、甚至是想象出来的令人不安的方面。此外,这也证实了之前讨论过的发现,即无聊倾向与心理混乱的许多指标呈正相关。

1.4 无聊倾向与攻击性的关系

过去的研究对无聊倾向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Vodanovich, Verner, and Gilbride(1991)和Rupp and Vodanovich(1997)都发现无聊倾向得分与敌意、愤怒和攻击性得分呈正相关且显著相关。Rupp和Voda- novich(1997)将无聊描述为愤怒的内在化。这些作者发现,较高的无聊倾向得分与愤怒表达量表(AES;Spielberger, 1996)和攻击问卷(AQ;巴斯和佩里,1992年)。ALES和AQ是测量身体和语言对抗的工具,包含评估精神尖刻的项目。Rupp和Vodanovich(1997)发现无聊倾向与愤怒的关系为0.39,在AES的子尺度上。这个分量表衡量的是心理事件和消极认知,其项目的内容表明,支持这些项目的人不会透露他们的消极情绪和对他人的消极态度。因此,可以断言,那些容易厌倦的人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13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2123],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