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传承在美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19 11:03:58

民族艺术传承在美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

原文作者 孟景文 单位 澳门城市大学葡语国家研究中心

摘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所产生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民族艺术的总和,能反映这个民族的特点和国家的发展水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民族艺术极为丰富。正是因为劳动的多样性,民族艺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各族人民朴素的审美,而且给我们以强烈的审美享受。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珍贵的民族艺术,艺术教育开始注重民族艺术的整合,从而体现了民族艺术存在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背景,阐述了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民族艺术意识来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旨在强调民族艺术对艺术教育的重要影响并且吸引更多的艺术教育者关注民族艺术的传承。

关键词:民族艺术; 艺术教育; 遗产的重要性

1.介绍

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的任何一种文明中,艺术与教育都是密不可分的。人类需要艺术。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很难被称为准确的教育(Liuamp;Xu,2008,p.128)。自古以来,艺术就有其独特的审美、情感、教育意义和人文魅力,被人们奉为高尚哲学和完美人格的标准(Zheng,2010,p.82)。早在远古的统治者(三皇五帝)(三皇五帝在中国家喻户晓,被认为存在于夏朝之前充满传说的时代)时期,中国人就提倡“礼乐合一”[在夏、商、周时期,“诗学”传统被继承并成为国家典礼(礼、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认为艺术行为和人格是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自我修养的最后阶段(Yang,2001)。

随着艺术教育方法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艺术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如何将瑰宝的民族艺术与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艺术的艺术价值,以及民族艺术的重要传承和发展,强化民族艺术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旨在解释民族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基本概念,那么如何在艺术教育中继承民族艺术呢?本文论述了民族艺术传承对艺术教育的重要影响,这也是当前民族艺术传承的最佳途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研讨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学和艺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早在古代,艺术与社会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灵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艺术通过审美以一种微妙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都客观存在于这个普遍的世界里,它们不可避免地相互碰撞、交流、影响、转化。在发展全球化的多元艺术时,要加强民族艺术教育的传承(Bai,2001,pp.37-38)。民族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当代艺术教育的水平,由此可见民族艺术的重要性。保护民族艺术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平衡民族艺术的认知与传承,也是决定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艺术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全球化给民族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Zhang,2018)。它体现了更为清晰的现实意义,促进了民族艺术突显其独特风格,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改革。如何在适应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复兴中维护民族艺术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艺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艺术教育的基本概念研究

2.1.艺术学科的特殊性

由于各学科的自成体系,各学科的内容难以表达相关关系,并且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和增加,人类的发展是片面的。学文学的人不懂理工科,连常识都不懂;学理工科的人不懂写作,甚至连基本的表达都不懂(Xu,2000,pp.48-53)。社会的知识分子日益分化成两个极端群体。能够熟悉艺术史,有鉴赏艺术的兴趣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能够深刻思考“什么是艺术”等问题,从而获得完整的艺术能力是至关重要的(Jiang,2001)。

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Zhou,2011,p.61)。艺术不仅是一种自我表现和娱乐的形式,也是解决科学等问题的最高方式。相反,其他学科也是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经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

2.2.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形式

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艺术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整合。当代美国艺术教育家豪斯曼(1982,pp.99-100)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曾简要提出“艺术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的情况下,扩大艺术课程的方法就是整合整个艺术教育(Xu,2018)。”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条件、空间、学校和社会艺术人才。这种教学形式强调艺术的一切基本和普遍的东西,即美学、创造性和表现力。豪斯曼(1982)虽然没有为艺术形式的整合提出强制性的论据,但他认为艺术就像语言一样可以说话。

艺术课程不是用统一的概念、定义、规律、推理和计算方法来传播与理工科不同的知识,也不是像文科那样引入不同的传播思想的基础,而是引导学生去寻求差异。创新、创造、设计是艺术形式的过程,而不是注重教师的教学,强调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一种完全互动的模式(Luan,2012,p.41)。

每一学科的学与教都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罗宾·尤因(RobynEwing,2011)指出艺术创作群体很难完全相同。区别就是艺术,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

2.3.艺术教育的特点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他们的思维过程中发现对应的、发散的和批判性的东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非原创的思维方式;学会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思考,在广阔的知识空间中追求卓越的战略。

艺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眼光和批判精神。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联邦德国文学理论家汉斯·罗伯特·豪斯(HansRobertJauss)发起,认为《审美经验与文学诠释学》和《文学史》是对文学科学的挑战,是对美学接受的宣言。文学的接受不仅受到作品性质的制约,还受到读者的制约。接受美学将文学接受分为两种形式: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读者作为一个生物和一个社会的本质,无论他在意识或潜意识中接收到什么信息,都会影响他对文学的接受程度。],寻求原创、不寻常和改变(Liu,1993,)。只有在教学中体现个性,学生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

1957年,德国教育家席勒(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1759-1805)出版了《美育》一书,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这本书的另一个标题是《论人的美育》(He,2000,pp.98-100)可以被认为是对美育概念的概括:美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是对美育的完善(Zeng,2009,pp.15-23)。

3.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21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艺术是有意义的,值得认真思考的(Xu,2012,p.61)

3.1.民族艺术的起源

每个民族都在与自己的国家一起逐渐发展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艺术形式和艺术传统也诞生了,成为国家整体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其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自身特点,这种艺术也被称为民族艺术。一个国家的内涵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国家在艺术上没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那么这个国家在世界文化上将是无足轻重的;如果一个地区在艺术上没有自己的地域特色,那么这个地区在民族文化上将是微不足道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没有个人特征,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作品在艺术领域没有什么意义(Lu,1997,pp.1-7)。艺术的个性特征基于地域,受地域环境的滋养;不同的民族群体在不同的地区蓬勃发展,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艺术群体,构成了民族艺术的整体面貌(Quan,2015)。

艺术的基本原则是相通的,但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民族艺术就是用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和方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艺术作品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Xiang,2007,pp.116-118)。民族特色是建立在国家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的。审美意识,用既定的艺术形式来创造、表达民族的生活、思想、感情、欲望。

3.2.民族艺术的多样化形式

因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经济基础,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包括生活方式、习俗、传统、心理状态等),包含着不同的文化(Fangamp;Yang,2012,pp.152-156)。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民族艺术门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与多种艺术门类并存,相互转化,形成这个民族的习惯。比如,草原民族内蒙古(中国北方)会唱歌和跳舞。除了舞蹈,他们的艺术还包括音乐、诗歌、绘画和其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学艺术。建筑、服装、饮食等艺术都是通过正常的劳动和生活自然产生的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艺术。

二是各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风格因个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因国家而异,因地区而异。在民族风格下,它体现了不同地域的地域性、时代性、个性风格。这也是相似民族之间进行艺术交流的基本前提。

3.3.多种民族艺术相互融合

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它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纯粹的客观的,而只是艺术的、灵活的。民族艺术更是如此,在不同的情节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风格。各民族之间并不是相互隔绝的,各民族的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要发展一个民族的艺术,就必须学习其他民族的艺术所产生的令人钦佩的效果。

例如,东西方艺术交流(Yu,1996,),法国LeImpressionisme的创造(在西方艺术史上,LeImpressionisme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在法国创造的印象主义流派;另一种是指印象派艺术思潮包括技术革新及其广泛的影响和具有世界性的意义。)19世纪源于日本浮世绘(浮世绘,又称日本风俗画、版画)。它是江户时代(1603~1867年)出现的对线条和色彩的理解的独特民族艺术。中外艺术交流,例如中国甘肃敦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莫高窟中浪漫主义力量的出现和发展,结合了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民族的艺术,结合了中华民族内部的艺术交流,结合了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农耕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艺术交流。

因此,仅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和历史,明确得出民族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在交流中相互融合(Cui,1995,),使艺术更加生动。

4.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由于时代的进步,文化与艺术就像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参照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征的超越民族艺术的全球性艺术趋势。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艺术将成为世界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主流艺术教育在发展艺术教育的同时,应关注全球艺术视野;艺术的世界主义也是民族艺术。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民族艺术认识的加深,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发展民族艺术。只有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特色,艺术的产生是为了表达感情和交流,艺术教育也是为了表达生活的乐趣。

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艺术都像舞台上的运动员,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民族艺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阶段,承担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使民族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在教育领域得到加强,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同时,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化,我们会带走一切宝贵的文化艺术,善于吸收一切有利于艺术教育发展的东西(Miao,2008)。

民族艺术的传承往往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决定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和审美倾向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因此,将民族艺术的丰富内容融入到当前的艺术教育中,对于延续古老的民族生命记忆、弘扬民族精神、促进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无疑是必要的。

4.1.民族艺术与艺术教育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从孔子[孔子崇尚艺术(音乐)教育并且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根植于他的伦理哲学和生活中以人为本的艺术精神。孔子从音乐中学习了“乐”与“数”、“志”与“人”的递进层次。孔子的“至乐天乐”是最高的艺术境界,也是人生的自由审美境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德艺合一的生命启蒙。这是一种极具强大和饱满精神的艺术教育。儒家艺术教育的继承与复兴,对于重塑艺术的人文精神,重新找回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到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中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不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坚持开展了众多教育实践]。从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这些学科的奠基人。他的美学阐述了客体关系所引起的表达所涉及的思想,客体关系获得美的归因或解除美的归因。美的概念应与有用的和令人愉快的概念谨慎地加以区分,这两种概念因时间、地点和人的不同而不同;然而,美是绝对的和非自愿的,由所有人获得正确的立场。]到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一位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的思想对教育和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美国学者之一。《艺术即经验》(1934)是约翰·杜威关于美学的主要著作,杜威的美学在许多学科中都很有用,包括新媒体。杜威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写过关于美学的文章,并在《民主与教育》(1915)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问题。在他的主要工作,经验和自然(1925),他提出了一个理论的开端的审美经验,写了两个重要的论文哲学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9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464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