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难的源头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05 16:58:12

窗体顶端

THE BIRTH OF CHINAS TRAGEDY.

Authors:

Fenby, Jonathan

Subject Terms:

*HISTORY
*MANCHUS
*ETHNIC conflict
*LANDOWNERS
*REPUBLICANISM
REVOLUTION, 1911-1912
QING dynasty, 1644-1912

Abstract:

The article evaluates the 1911 Chinese republican revolt against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of Chinas Qing dynasty. The author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ways in which the revolt caused a period of suffering in the country. The revolts similarity to an ethnic conflict between Han Chinese and Manchus is explained. The author notes that the revolt wasnt a populist one, but rather was influenced by Chinese landholders and middle class urbanites. The eventual election of army commander Yuan Shikai to the Chinese presidency is evaluated, with the author noting that his rule did not bring about the republican reforms sought for by revolutionaries.

Full Text Word Count:

4175

ISSN:

0018-2753

Accession Number:

66679111

Database: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Introduction

As China celebrates the centenary of the 1911 revolution this October Jonathan Fenby reappraises the uprising and argues that its failings heralded decades of civil conflict, occupation and suffering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he revolt that toppled the worlds longest-lasting empire had been brewing for decades but, when it finally came 100 years ago this October, it was triggered by accident when a bomb exploded in the office of a group of revolutionary soldiers in the Russian concession of the city of Hankou on the river Yangtze in central China. Russian police arrived to investigate and uncovered a list of the members of the underground cell that was dedicated to overthrowing the ruling Qing dynasty. Since the Russians were likely to hand this over to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the revolutionary group was forced to consider taking action rather than continuing to plot in secret.

Tension had been building in the region between Qing loyalists and those bent on bringing about its fall. This was heightened when, the same day, Chinese police swooped on a meeting place for radicals in Hankou, one of three cities that made up the metropolis of Wuhan together with Wuchang and Hanyang. They arrested 32 people, three of whom were executed in public, in wind and rain, at dawn the next day, October 10th, 1911. In a third incident two soldiers shot dead an officer who questioned them about weapons they were carrying without authorisation. Their colleagues in an army battalion stationed in Wuchang mutinied. Chinas revolution had begun. Four months later on February 12th, 1912 the last emperor, Puyi, abdicated; since he had only passed his sixth birthday a week earlier, his adoptive mother, the Empress Dowager Longyu, agreed to the regime change on his behalf.

Failings of the Qing

This October the revolution will be celebrated in both the Peoples Republic, which rules mainland China, an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across the 90-mile strait separating the two. A giant portrait of the countrys first republican president, Sun Yat sen (1866-1925), is on display in Tiananmen Square, the heart of Communist China. The regime in Taiwan stresses that it can establish a direct line back to the rebels who ended an empire that dated back to 221 ad and the reign of the first emperor, Qin Shihuangdi.

But that revolution was a far from straightforward process, creating issues that persisted through much of Chinas 20th-century history and beyond. One thing is clear, however. By the later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Qing, whose ancestors had swept down from their homeland of Manchuria in north-east China to unseat the Ming dynasty in 1644, had run out of time and will power.

Their great emperors, notably Kangxi (1661 -1722) and Qianlong (1736-95), had presided over one of the most flourishing periods of the 2,000-year empire. They had expanded the countrys frontiers to the borders that encompass todays China. As well as his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中国灾难的源头

作者:芬比,乔纳森

摘要:这篇文章述评了1911年中国革命党反抗晚清帝国政府的一段历史。作者主要关注的是这种反叛方式造成了中国一段时间内的苦难。文中解释道这场斗争类似于满汉的民族冲突。作者注意到,革命不是一个民粹主义,而是受到了中国地主和中产阶级的城市居民的影响。文中也对对陆军指挥官袁世凯最后选举中国总理进行了评价,笔者指出,他的统治并没有实现革命者所要求的共和制改革。

关键词:历史,满族,民族矛盾,地主,共和主义,辛亥革命,清朝

引言

随着中国在今年十月庆祝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乔纳森和芬比重新评价了这场起义,并认为它的失败预示着几十年的内战、占领和中国人民的苦难。

想要推翻世界上为时最长帝国的这场起义已经酝酿了几十年,但它终于发生在100年前的这个10月,由一批革命士兵在中国中部长江汉口的俄罗斯租借内投放的一枚炸弹引发。俄罗斯警察介入调查并揭露了一个列表的地下党成员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者。因为俄国警方有可能将这件案子交手于中国政府处理,所以革命党人加紧考虑如何采取措施发动革命而不是继续在暗处密谋。

紧张的氛围笼罩在清朝拥护者和那些下决心推翻它的人之间。这种氛围加剧了,就在那同一天,中国警方突袭了激进分子在汉口的一个会议场所,而汉口是武汉三大都市之一,另外两个是武昌和汉阳。(可见其场所的重要性。)他们逮捕了三十二个人,其中有三个在第二天黎明之际风雨缥缈中当众被处决,即1911年10月10日。第三个事件是两个士兵开枪杀死了质疑他们为何未经允许携带枪支的官员。他们的同伴在军营里发起了武昌起义。中国革命开始了。四个月后的这天,即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虽然他在几个星期之前刚过了他六岁的生日,他的养母隆裕太后同意用溥仪的名义宣告这政体的改变。

清朝的衰落

这个十月,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都将庆祝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中华民国的第一位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巨大肖像将在中国共产主义的心脏——天安门广场展出。台湾当局强调,这可以建立一个直接的联系追忆孙中山先生,这位革命家结束了在公元前221年由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创立的沿袭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但是那场革命远非一个简单的过程,造成的一些问题持续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大部分历史甚至更深远。然而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在19世纪后期的清朝(1644年清王室的祖先从中国东北的满洲席卷而来,大败了大明王朝。)已经耗完了它的时间和意志力。

他们伟大的君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康熙(1661-1722)和乾隆(1736-95),统治了2000多年封建制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他们不断的开疆扩土,领土包括了今天的中国。除了他的军事成就,康熙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和人道的统治者,他创建了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来抚养国家增长的人口。乾隆也是一位学者和艺术的鉴赏家,他曾进行过大量的远征为了攻克西藏并打入中亚地区。在他的统治时期,有人评估道中国占据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乔治三世在1792年派了使者马嘎尔尼伯爵来北京,将工业革命的产品献给乾隆当礼物,他轻蔑地挥了一下手将礼物搁置一边并说:“我认为这些奇怪或者精致的物品没什么价值,对你们国家的这些制造品我也用不上。”

但是帝国国库资金很多都花在了乾隆的军事活动上(随着他年老很多都越发不成功),也有一部分奢侈的支出在首都外颐和园的建造上,也被皇帝的贪官和珅掠夺了一部分,他积累了估计相当于今天十亿英镑的私人财富。同时巨大的人口增长使经济更紧张。

乾隆的继承者给人的印象不深,他面对着很多因贫困引起的农民起义,像1850年由洪秀全(1814-64)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之前是一个老师他宣称着自己是耶稣基督的儿子。道光皇帝也面临着欧洲各国的入侵,在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以清政府妨碍自由贸易为名发动)为了平定叛乱朝廷不得不依靠当地乡绅的力量,因为满族旗人的军队(曾在1644年征服了中原)此时已经变得既无效率又腐败,根本无力对抗1850-1857年席卷全国的草莽之士。除此之外保守的清廷(在19世纪后半世纪由慈禧太后掌管着)缺乏处理社会转型、支撑经济、国家现代化的技巧,并一直停滞在它的过去。

在1894-1895年中国遭受了一场出自日本之手的灾难性打击,在这场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使用了西方军事技术。在1898年年轻的光绪皇帝进行了一次混乱的改革尝试,但在一百天之后就被他的姨妈慈禧阻止,之后这位皇帝就被囚禁在颐和园。两年之后这位贵妇犯了一个糟糕的错误,她寄希望于社会上声名大起的义和拳,更广为人知的则称为义和团。

义和团里大部分是一些精壮男子,他们来自易受灾的东北地区,他们相信他们的仪式可以挡子弹大炮并且基督徒必须离开中国,义和团向北京进军并激起了对首都外国使馆界的围攻。这引发了一场欧美日本联合的一场新的军事远征,接踵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屠杀和入侵者对中国的洗劫。慈禧太后和皇帝被迫逃离首都并花了十八个月在中国北部逃亡,同时殖民者对这个国家强加了一笔重重的赔偿和与这个分崩离析的帝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慈禧死于1908年的11月,一天之后光绪皇帝也去世了。有人猜测慈禧和她的总管太监为了防止光绪进行彻底的改革和报复那些反对他的人一直将他囚禁至死。到那时中央政权的衰落和义和拳灾难的插曲在少数管理中国的官员中唤起了强烈的意识。管理方式开始现代化了,工商业也被积极鼓励,从北京通往长江的一条铁路完成了,现代军事武器的使用也使军队焕然一新,并且在一些大城市里出现了女权运动。(城市人口那时每年增长10%)

但是清朝统治者面对着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是满族不是中国大部分的汉族。驱逐异族统治者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中心思想,这使清政府想要减少汉族的人数因此他们放出贪婪的官员和腐败的下级鱼肉百姓。即使熟练地掌握了汉文化和传统,清朝强迫非满族人留着脑后的一条辫子是维护统治的一个明显的标志。他们仍然是外来的多民族国度统治者,治理领域从满洲延伸通过蒙古大西部地区的新疆和西藏。

驱除鞑虏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就抓住了满汉的民族问题鼓动人心,孙中山是个广东人曾在香港学习医科后来组织了国际性的反清运动。“驱除鞑虏”这个口号很容易由忿忿不平的人们呼号出。那时的时事评论者说道:“就连傻子也能明白这个口号的意思,人人都在谈论它并将它付之于行动,所以很快这个口号充满了影响力并且人尽皆知”。

一位名叫邹容的年仅18岁的青年才俊,在他的著作《革命军》(1903)的开头把排满情绪概括为:

扫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解放被奴役了上千年的人们,驱除五百万残忍的满族人,洗刷二百六十多年人们遭受的悲伤而又压抑、冷酷而又专横的屈辱,使中华大地称为一个自由的国度。然后我们会从苦难中浴火重生,将我们自己从十八层地狱中拯救出来,然后升往美丽的天堂。

这位年轻的作者因为这种煽动性的言论被上海租界拘留,但是租界当局拒绝将他交给中国政府。他于1905年可能因为肺结核死在监狱里,尽管有谣言说是帝国主义代理人将他毒死了。

中国华东地区的镇江省,有一位管理现代女子学校名叫秋瑾的年轻女人,也帮助领导了一场由刺杀满族统治者引起的起义。这场起义很快被镇压了,秋瑾也身首异处。她死前的遗言,也有可能是其他人说的,在举国的革命党人间广为传诵:“秋风秋雨愁煞人。”

即使由孙中山追随者在中国南方发起的此起彼伏的起义通通失败了,清王朝却面临着来自乡绅贵族和近代化军队的更严峻挑战。中国城市里的贵族因为他们被排斥在国家发展之外而充满了怒气,例如,怨恨铁路合同交与了英国、比利时、俄国、美国、法国的投资商,这些投资商也为国库提供了大量需求的现金。他们控诉称,清王朝面临着被这些帝国主义殖民者瓜分殆尽的危险。

商人抱怨制度带来的不良影响,上海大众商会称:“这种影响足以使我们整个商业圈哭泣”。在1908年慈禧死后,朝廷由溥仪的父亲醇亲王(1883-1951)掌管,他成为了摄政王。他允许建立省级议会,紧随其后的是在北京召开关于国体的会议。权力下放给这些组织是极其有限的。一项于1908年宣布的法令使调用一个完整的议会被推迟了九年。省级议会的特权估计只有0.42%的人口。

虽然这些体制只是精英们的行话,但是他们激励了汉族人的反抗行动。在1909年末在北京召开了一个集会宣称成立一个政党,这个政党是宪法之友,成为了恢复外国人的租借权的聚焦点,尤其是在铁路方面。但是醇亲王和他周围的贵族显示了他们对政治缺乏接触,他们通过任命一个由满人控制的内阁来维护权力。

革命之火

对清王朝的不满情绪也在社会其他的组织中蔓延开来。其中一部分是商人。来自印度和日本的竞争冲击了中国的茶叶种植户,同时进口的铁更加便宜削减了国内的产量。秘密组织在农村发动了一系列起义,在一些省份自然灾害引起了饥荒,粮食的价格不断的上升并且鸦片种植户也反对禁烟运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终于在1911年10月9到10日间革命于汉口开始。大约3600名起义军打败了3000名清朝的拥护者,并且占领了当地政府的司令部。清廷的反击被节节退败,政府官员纷纷逃跑而华中地区的一些地方领导人与秘密组织联起手来掌权。在一些地区,满族人甚至遭受到了屠杀。

那时孙中山在美国所以革命党人选择了47岁矮胖的黎元洪(1864-1928)作为统帅,其实他本不是一个革命者。有个故事称当时起义者发现黎元洪躲在他的床背后,然后抓住了他强制他在欢迎共和政体的宣言上签字。革命很快遍布全国。不久后起义军占领了上海的军械库,一位名叫陈其美的孙中山同盟会成员担任了军事首长。他派他的年轻副将蒋中正带领一支敢死队攻克了历史名城广州。在广东的南部,孙中山的另一位副将胡汉民(1879-1936)在清廷官员纷纷落荒而逃之后掌管了当地政府。

革命发展的如此迅捷并且广泛因为这些年反清情绪的高涨,也因为这次政权更迭有乡绅贵族的支持。这次起义并没有发动劳苦大众而主要以城市为主,得到了商人阶级的支持。一些现代化军队里的官员也参与了起义,这些军队本是晚清政府为了挽救自身危亡而创立的,没想到最后却也起来反对它。孙中山宣扬着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但在这些指导起义的言论中几乎没有谈及社会动乱,这种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摆脱清朝的统治,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使国家的军队能够实现现代化。

在革命爆发之际孙中山先生正忙着筹集资金(海外华侨的资助是他筹款的主要来源之一),他曾在丹佛、科罗拉多待过并阅读当地报纸的新闻。他并没有直接回中国指导革命而是去了欧洲游说英法政府不要代表清朝干涉这场革命。然后他坐船回到了上海,此时是1911年的年末。在12月29日一场全国性的集会召开,17个省份的代表人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位临时大总统。在1912年1月1日的晚上,他在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正式就职。在灯火辉煌的大厅里,他宣誓道:“推翻清政府,为中华民国和人民谋福利”。

此时革命之火已经遍布华中华南地区和西部的大省份四川,那里的地方官被斩首首级更被游行示众。但是清朝的皇帝依旧在北京的王座上,并在中央取得了一些反革命的胜利。这些回光返照的努力都是来自52岁的汉族上将袁世凯(1859-1916),他是中国新军队的首领曾帮助过慈禧太后阻止光绪在1898发起的百日维新。但是摄政王醇亲王是他的老对手,所以在慈禧太后死后袁世凯就被架空了权利,他被降职的官方理由是因为他患有腿疾。但是到如今他成为了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唯一的元帅所以他又被起用了。他奉命控制王畿重地的革命活动。

袁世凯提出了强硬的条件,要求得到所有武装部队的指挥权和一个政治改革的承诺。当这些被接受后,他派帝国军队沿着铁路线在汉口及其邻近城市击溃了起义军,造成死亡人数估计为28000。袁世凯回到北京宣誓就任帝国内阁的首相,一个由汉族和一个满族组成的政府组成的内阁。醇亲王继续为摄政王,而中国一些新兴分子坚持要求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然而,袁世凯却是一个两面派,他不仅当着清朝不可或缺的股肱大臣,也与进入长江中部地区的起义人士秘密通信,并派遣了一位代理人与南京上海等地的共和党人交涉。在1912年的1月16日,他带着要求小皇帝退位的一份协议前往紫禁城。他没有立即得到答复但是被提升为了位居一品的侯爵,这是清廷认为他效忠于王朝的奖励。但是当他离开宫殿的时候,有人向他的马车扔了四颗炸弹。当场捕获了十名被认为是革命党的袭击者,其中有三人中弹身亡。

在这场毫无经验的革命者暗杀行动发生的同时,满清贵族正讨论着袁世凯的请愿书。一些人煽动希望按照义和团的起义方式回到王朝的辉煌时期。但是问题是在北京的满人军队在数量上远远少于汉人军队。四十二个军队指挥官上朝要求溥仪退位,隆裕太后只能大喊:“我和我儿子的生命都在你们手中,去告诉袁世凯请他发发慈悲救救我们母子。”

2月12日,溥仪宣读了退位诏书。太后也将跟着隐退,她说:“我们摆脱了对黎民百姓的责任,从此将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安乐地度过余生,享受人们给我们的礼遇,满足并荣幸地看着一个完美的政府建立与运行。”

在诏书中插入了这样一句话:让袁世凯承担起维护国家统一和建立共和国的责任,就这样埋下了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小问题。南京国民议会已经宣布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也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在讨论之前有位年轻的议员,即宋教仁(1882-1913)给了孙中山一个建议但是被孙中山严词拒绝了。这个建议是应该采用总理的议会制度而不是拥立一位行政主席。这位老革命者热血沸腾地坚持着反清运动,他向人民保证他不会成为一个神圣的摆设而使伟大的革命计划落空。

但是孙中山从一开始就知道面对袁世凯的野心他无法保留权力,所以他于4月1日自愿辞退临时大总统之位。他努力想使南京被公认为全国的首都但是失败了,派遣去北京洽谈此事的代表团也在黎明时遭到了袁世凯军队的袭击,所有成员都穿着他们的睡衣逃亡。袁世凯正式当选为了大总统,与他过去灵活的计谋一致的是,他将黎元洪任命为了副总统让其待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而不是加入聚在北京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520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