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前瞻性方法外文翻译资料

 2022-11-13 16:22:47

文献翻译

出处: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a Prospective Approach[J],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of Magdeburg-Stendal, Germany, on 16 January,2004

原文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A Prospective Approach

Abstract: Taking a prospec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choose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r function the translated text is intended to fulfil for the target audience. Sinc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need certain conditions in order to work, it is the translators task to analyse the conditions of the target culture and to decide whether, and how, the source-text purposes can work for the target audienc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brief. If the target-culture conditions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source culture, there are usually two basic options: either to transform the text in such a way that it can work under target-culture conditions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or to replace the source-text functions by their respective meta-functions (=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Key words: offer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translation strategy,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brief.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usually view translations as being a reproduction of an existing source text, where 'the source text' is the main yardstick governing the translators decisions. This means that if we look at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leading from a point S (the source) to another point T (the target) they take a retrospective view on translation.

Modern approaches in the framework of what is called functionalis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however, start out from a dynamic model of what a 'text' is: They maintain that a text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from which the receiver accepts what they want or need (cf. Reiss/Vermeer 1984). We all have had the experience that different readers, depending on their previou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get quite different 'messages' out of one and the same text, so that sometimes we wonder whether they have really been reading the same text.

If this is so, i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for any translator to translate 'the' source text because one text may be as many texts as there are receivers of it. The translator is only one of them, and usually (when translating into their own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nslators do not even belong to the audience addressed by the source text. Merely by looking back at the source text they will not be able to find out what another receiver might find interesting or important in this text particularly in cases where this other receiver is located in, and influenced by, another culture community and its specific perspective on the things and phenomena of the world.

Therefore, it may be wise to take a prospective view of translation as being an activity geared toward a communicative aim or purpose. Every translation is intend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communicative purpose in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if we analyze who the target audience will be and what they may need and expect, we might be better able to deliver a product that suits their needs and expectations. The following diagram illustrates the prospective approach: After receiving (and analyzing) the source text, the translator transforms it so as to suit a particular target audience from among various possible audiences.

TRANSLATING AS A FORM OF INTERACTION

Somewhere I read that in a certain Swedish youth hostel you find the following request:

Germans : Please, dont get up before 6 a.m.!

Americans : Please, dont come home after 2 a.m.!

Italians : Please, don t sing after 10 p.m.!

Swedes : Please, dont take girls up to the rooms!

Obviously, the director wants to appeal to all visitors not to disturb the others during the night. It is evident that the request not to get up before 6 would mean nothing to people who sleep until 10 oclock in the morning anyway (because they have come in late or because they have been singing until midnight), and vice versa. Therefore, it seems reasonable to address each nationality asking them to refrain from the habit that may be annoying to the other guests.

In other words, human actions or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by agents, individuals playing roles. When playing the role of senders in communication , people hav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that they try to put into practice by means of texts. Communicative purposes are aimed at other people who are playing the role of receivers.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through a medium and in situations that are limited in time and place. Each specific situation determines what and how people communicate, and it is changed by people communicating . Situations are not universal but are embedded in a cultural habitat, which in turn conditions the situation. Language is thus to be regarded as part of culture. And each communication act is conditioned by the constraints of the situation-in-culture (cf. Nord 1997).

In translation, senders and receivers belon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文献翻译

译文

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前瞻性方法

摘要:翻译工作者采用前瞻性的翻译方法,根据译文要达到的目的或功能,为目标读者选择翻译策略。因为交际目的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译者的任务是分析目标文化的状况,并根据译本摘要的详述来决定源文本是否以及如何对目标读者起作用。如果目标文化条件与源文化条件不同,通常有两个基本选择:要么以目标文化条件下能够工作的方式转换文本(工具翻译),要么用它们各自的元(文献翻译)替换源文本函数。

关键词:信息的提供;交际功能;翻译策略;文献翻译;工具翻译;翻译摘要

传统的翻译方法通常将翻译视为对现有源文本的重新生成,“源文本”是控制译者决策的主要因素。如果我们把翻译过程看作是从一个点S(源)到另一个点T(目标)的过程,这意味着这些方法是对翻译的回顾。

然而,现代方法是从“文本”是什么的动态模型出发的:文本是“信息的提供”,接受者从其中接受他想要或需要的东西(参考赖斯/弗米尔, 1984)。我们都有过不同读者的经历,这取决于他们先有的知识和态度,从同一篇文章中得到了完全不同的“信息”,所以有时我们会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在阅读同一篇文章。

如果是这样,那么对于任何译者来说,翻译“源文本”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一篇文本的译本数量可能和它的接受者一样多。译者只是其中之一,通常(在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时)译者甚至不属于原文所针对的受众。仅仅通过回顾源文本,他们就无法发现另一个接收者可能会在文本中发现的有趣或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另一个接收者受所在的文化社 区及其对世界事物和现象的特定观点影响的情况下。

因此,明智的做法是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为交际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每一次翻译都是为了在目标读者中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如果我们分析目标读者是谁,他们可能需要什么,期望什么,我们可能会拥有一个更好的条件,以便交付一个符合他们的 需求和期望的产品。下面的图表展示了前瞻性方法:在接收(和分析)源文本后,译者对其进行转换,以便从不同读者中适应特定的目标读者。

翻译是互动的一种形式

我在瑞典某青年旅社读到以下要求:

德国人:早上6点之前不要起床!

美国人:凌晨2点以后不要回家!

意大利人:晚上10点以后不要唱歌!

瑞典人:不要带女孩去房间!

显然,经理的意图是要求来访者不要在晚上打扰其他人。很明显,要求不要在6点之前起床对那些无论如何都要睡到早上10点的人来说毫无意义(因为他们来晚了,或者他们一直唱到半夜),反之亦然。因此,要求每个国家的客人不要有使其他客人讨厌的习惯,似乎是合理的。

换句话说:人类的行为或活动是由扮演角色的“代理人”执行的。当人们在交际中扮演发送者的角色时,他们试图通过文本的方式来实现交际目的。交际目的是针对扮演接受者角色的其他人。交流是通过一种媒介,在时间和地点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每个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人们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人们的交流也改变了这一点。情境不是普遍存在的,而是根植于一种文化栖息地,而文化栖息地反过来又制约着情境。因此,语言被认为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一种交际行为都受到文化情境的制约(参看 诺德, 1997)。

在翻译中,发送者和接收者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因为他们说不同的语言。非语言形式的行为也可能不同。因此,发送者和接收者都需要熟悉这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人的帮助,并且愿意在这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发挥翻译或中介的作用。在专业的环境中,译员通常不会自行行事;发送者或接收者要求他们进行干预,或者可能由第三方进行干预。从观察员的角度看,该第三方将扮演“专员”或“发起人”的角色;从译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将是“客户”或“顾客”。发起者可以有自己的交流目的,也可以分享发起者或接受者的目的。因此,翻译是为了达到一种特定的交流目的,这种目的可能与其他参与者的目的相同,也可能不同。

交流目的的分类

文本功能的各种模型可以作为交流目的分类的出发点。我建议的模式(参看诺德, 1997: 40ff.)只是个例子。它的主要优点是对翻译有着明确的关注,并且非常简单,既适用于翻译培训,也适用于专业场合。我的模型借鉴了卡尔bull;布勒的有机模型(1934年)。布勒提出语言有三个基本功能:指称功能,表达功能,称谓功能。我增加了第四个功能,这似乎是布勒的模型所缺乏的,但被包含在罗曼bull;雅各布森的语言功能模型(1960)中:交际功能。

这四个基本功能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子功能,主要关注它们在文本中的表示方式以及它们如何涉及特定的翻译问题。

交际功能

交际目的是打开和关闭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通道,并确保只要发送方和接收方想要通信,通道就保持打开状态。它依赖于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语言、非语言和副语言手段的常规性,例如关于天气的闲谈或在(德语)旅游信息文本中作为开场白的传统谚语。比如:有句谚语说:“你怎样铺床,就必须怎样躺在上面。”

这句谚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幽默友好的气氛。法语的翻译可以被认为具有相同的功能(尽管在“couche”中出现了拼写错误),因为法语谚语的使用情况与德语谚语类似。然而,英语翻译并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它告诉读者,来到不莱梅首先不是一个好主意。如果目标语篇中没有谚语,那么可以通过一些暗示游客在城市中游览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想要好好休息一晚的短语来实现交际功能。

在面向受众的文本中(尤其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语音功能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如何称呼读者。在亚洲文化中,称呼和敬语的数量和形式的多样性给西欧人带来了严重的沟通问题。但即使把英语和其他有多种称呼形式的语言作比较(比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我们发现,英语使用者在使用正式或非正式语篇的其他标记语(如register)时,其他标记语在交际者之间选择代词或动词形式来表示关系。

指称功能

话语的指称功能包括对世界或某个特定世界(可能是虚构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指称。它可以根据有关客体或者参照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如果所指对象是接受方不知道的事实或事物的状态(例如,前一天发生的政治事件或新的产品),则文本功能可能包括报告或描述;如果所指对象是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的特定用法,则文本功能可能是元语言的;如果所指对象是正确的处理洗衣机或瓶装水果的方法,文本功能可能具有教育意义;当然,这个子函数列表并不完整。

显然,指称功能依赖于文本的可理解性,而可理解性又依赖于预设的知识量是否适合于目标读者。当源接受者和目标接受者对所指称的对象和现象没有共享相同数量的知识时,指称功能就会产生产生问题,这通常是源文化现实的情况。

例如:缅因州的水域

一名美国记者在他的第一节中文课中提到了自己的感受,他用对比的方式描述了普通话的四种声调之一:“第三个声调的上升,就像我在涉水过缅因州水域的时候呼喊对岸。”对于一个不知道缅因州的海水是冰冷的人来说,这种比较是难以理解的。

表达功能

在我的模型中,表达功能是指发送者对世界上的物体和现象的态度。它可以根据表达的内容细分。如果发送者表达了个人的感受或情绪(例如在感叹语中),我们可以说是情感子功能。如果所表达的是一种评价(可能是对说话人所吃的食物的评价),那么就是评价子功能。另一个子功能可能具有讽刺意味。当然,可以设计特定的文本来实现多个功能和子功能的组合。

例如:甜蜜的死亡

在西蒙娜bull;德bull;波伏娃的标题《甜蜜的死亡》中,“甜蜜”这个形容词表达了一种情感。英文译本《容易死》也许是从医生的角度来表达了一种评价。德语翻译的《容易死》结合了这两个方面,因为“sanft”在垂死的人看来可能意味着“甜蜜”,而在一个更超然的角度来看则意味着“轻松”或“无痛”。

表达功能是面向发送者的。发送者对指称物的看法或态度是建立在假定发送者和接受者共同的价值体系之上的。一个明确的表达,如例子中所示,甚至可以被传达给一个不共享同一价值体系的人。但也有一些隐含的评价,比如The Gardol food moth trap is completely natural,这只能从一个把自然产品看作是积极的东西的价值体系来正确解释。

例如:

在印度,如果一个男人把他妻子的眼睛比作牛的眼睛,那就是他对它们的美丽表示钦佩。在德国,如果一个女人的丈夫也这样做,她就会很不高兴。

称谓功能

称谓功能是针对接受者的行为敏感性或行为倾向而设计的,旨在诱导接受者以特定的方式作出回应。如果我们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假设,我们需要读者以前的经验或知识;预期的反应是对已知事物的认识。如果我们想说服某人做某件事或分享某个特定的观点,我们会诉诸于他的秘密欲望或理由。如果我们想让某人购买某一特定的产品,我们会迎合他的真实或想象的需求,描述那些在接受者的价值体系中被假定为具有积极价值的产品的品质。如果我们想教育一个人,我们可能会诉诸于他们对道德和道德原则的敏感性。

称谓功能的直接指标是诸如“必须”或“应该”这样的语气词、疑问词或情态动词。 然而,这种功能也可以通过语言或文体手段间接实现,这些手段指向一个指称或表达功能,如最高级词、形容词或表示积极价值的名词(如“完全自然”)。称谓功能甚至可以在诗歌语言中发挥作用,引起读者的审美情趣。

例如:

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国外的美国人,你需要记录你的电话,就真的应该得到ATamp;T卡。

跨文化的目的

这种目的分类不同于赖斯(1971年及之后)提出的文本类型学。相反,我们观察到,大多数文本都显示了所描述的四种或至少三种基本功能及其各自的子功能的指标,尽管我们会假设其中一种功能常常被认为是占主导地位的。举个例子,在广告文本中,尽管对产品有明显的参照性描述,但标题指称功能仍占主导地位。

举个例子,在广告文本中,尽管对产品有明显的参照性描述,但标题指称功能仍占主导地位。

现在让我们看看当读者属于不同的文化时,在翻译中,原文发送者所期望的功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跨文化的交际功能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交际功能依赖于形式的惯例性(如称呼形式)。如果我们希望交际功能在另一种文化中发挥作用,那么这种文化的成员必须能够识别交际功能的传统形式和典型形式。在源文化和目标文化具有相同的语言习惯的情况下(例如,在素未谋面的人之间聊一聊天气以打破僵局),用另一种语言复制源文本形式应该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情况并非如此,译者有两种选择:

1.一种是使形式适应目标文化习俗,从而使交际功能适用于目标读者(选择A)。

2.另一种是向目标受众解释在源文化中使用的形式是有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源文本的交际功能将被转换为元交际功能,这实际上就是元交际功能:告诉目标读者在源文化中交际功能是如何工作的(选择B)。

跨文化的指称功能

指称功能的工作原理是:在文本中显式描述的信息加上未显式描述的信息(因为它被假定为被目标读者(源文化)所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a)文本信息足够明确,或者目标读者对源文本所指的对象足够熟悉,那么源文本的指称功能也适用于目标文化成员。如果不满足此条件,则译者还有两个基本选择:∙

1.一种是解释源文本中仅隐式给出的假定信息的数量,从而使指称功能对目标读者起作用(选择A),

2.或在源文本(例如词汇表、脚注、前言)中提供额外信息,向目标文化接受者解释源文本的指称功能,这实际上会将指称功能转换为元指称函数(选择B)。

跨文化的表达功能

表达功能可以是显式的,也可以是隐式的。如果它是显性的,它是在评价或情感语言元素的基础上工作的,这些可以被转换成目标语言。然而,如果表达功能是隐式的,那么它是基于价值系统和由发送方和接受方共享的视角工作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源文化和目标文化有着相同的价值体系,这并不会造成任何问题。如果价值体系不同,译者又要在两种基本策略中做出选择:

1.一种是解释隐含的表达,以便目标受众能够正确地理解它(选择A)

2.另一种是在元表达性评论中向目标读者解释源文本的表达性。例如,附注(选择B)。

跨文化的称谓功能

对于称谓功能,发送者需要接受者的配合。如果接受者不想或不能对称谓做出回应,称谓功能将不起作用。如果适当的回应条件(如敏感性、背景知识、经验、价值体系等)在原文和译文的语境中不尽相同或至少相似,译者将不得不再次做出决定:

1. 一是通过使目标读者适应目标文化条件,使其对目标读者起作用(选择A)

2. 另一种是通过解释或注释的方式将称谓转换为元称谓功能(选择B)。

元称谓功能相当于解释一个笑话为什么好笑(这就破坏了笑话的称谓功能),但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客户希望译者做的(例如,如果他们想了解其他文化的幽默感)。

翻译的功能类型学

我们看到,在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中“功能对等”并不是译者所能遇到的最简单的任务。但在大量的专业翻译任务中,不要求甚至不需要对等。只要想想申请德国大学奖学金所需要的学校报告的翻译就知道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8281],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